幽暗的森林里神秘美丽的独角兽在散步,城市上空游荡着暗黑丑陋的摄魂怪,乡村的田野有人骑着扫帚飞过,密室里身披斗篷的巫师进行魔法决斗……这些熟悉的场景都来自于《哈利·波特》这部小说。作者天马行空地创造出的一个完整的魔法世界里,映射了现实中的教育理念,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教育青少年的蓝本,并且处处彰显了人本主义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为我们的现代教育有很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霍格沃兹是一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学校,通过建立“学院制”和“选课制”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里学习。小巫师们来霍格沃兹学校报到的第一天,“分院帽”就会根据学生的天赋秉性、兴趣爱好,将其分配到不同教育风格的学院,学院中都是具有共同兴趣和天赋的学生,在这里,学生们可以充分按照自己的天性自由快乐地成长。
而起初,哈利被“分院帽”分到斯莱特林学院,但是哈利不想和自己的小伙伴分开,于是到最后,“分院帽”尊重了哈利的意愿,将其分配到自己选择后的学院。尊重孩子选择权利的另一个例子则是纳威·隆巴顿,他学业虽不是特别理想,甚至有些愚笨,经常被同学看笑话,也让老师头痛,但是他却表现出了对草药的异常喜爱,所以他的《草药学》成绩非常优异,于是毕业后,纳威留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担任草药课的教师,最后成为了让人敬仰的教授。
西方的教育体制更注重的是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因材施教。充分发掘并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天赋。反观中国的教育,则片面追求智力发育,简单划一的人才观让孩子们的性格变得无趣。王尔德曾经说过,“有趣的灵魂在这个社会中越来越少了”,我们的学校教育,到底是培养唯分数论的考试机器,还是培养一个独立有趣的灵魂呢?在笔者看来,培养一种善于发现肯定自我的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才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孩子的发展是多样性的,条条大路通罗马,重视他们的个性及特长,才能够培养真正优秀的学生。
二、教育的艺术
小说中的正反两派,哈利·波特和伏地魔,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似性:都是孤儿,从小缺爱,幼年时生活环境差,领养家庭又对他们的童年造成了很深的创伤;但同时,他们也都拥有令人嫉妒的魔法天赋。小说中巧妙设计了伏地魔一部分灵魂在哈利体内,隐喻了每个人心中既有天使也有魔鬼的存在,真正的敌人是战胜自己内心的魔鬼,释放天使。这一点在小说的最后也得以印证,哈利成为守护光明的战士,反观伏地魔却一直堕入罪恶的深渊,无法得到救赎。我们知道糟糕的外部环境会对一个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孩子却不是没有生命的物品,他同样有着自主选择改变的自由意志。
在相同的环境因素作用下,人是可以反作用于环境的,你是想要改变还是顺从,这是需要选择的,一旦选择错误,那么有可能就像伏地魔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如此看来,孩子在恶劣环境中如何做出选择则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细心发掘孩子内心的细微变化,呵护孩子的善良,同时将孩子内心中积累的负面情绪及时给予疏解,让他内心深处有着对成长的渴望,对积极生活的向往,有着成就美好自我的愿望。教育更是一门艺术,我们在用画笔勾勒孩子的未来,所以,在这其中,应该杜绝简单粗暴的妄下定论,即使孩子的家庭环境、个性品行、学习能力等现在看来并不尽如人意,但也应抛开我们的成见,让孩子早期的发展得到关爱,过早地否定和肯定都是不负责任的。
三、好学生如何定义?
读者肯定对《哈利·波特》里的女主角赫敏印象深刻,她在各门魔法课上都表现优异,在家长眼里她是典型的优等生,但如此冰雪聪明的赫敏最后为何没有和哈利走到一起呢?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有一条就是作为“学霸”的赫敏,缺少的是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诚信。而这两点在西方教育中则是至关重要的。团队合作反应了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是否良好,赫敏虽然功课上是佼佼者,但却无法很好的与人相处,她恃才傲物,并不被同学们看好。而且,赫敏对于规则也不是特别遵守,她为了帮助罗恩通过魁地奇选拔赛,破坏比赛规则,任用魔法使罗恩获胜,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而在中国的学校教育中,大部分老师及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一切问题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有些学生虽然学习突出,但是不懂得与他人相处,不具备同理心,甚至嫉妒别人的成绩等等,这些与赫敏何等相似。我们应该教育出品学兼优的学生,而非学问一筐但是品德堪忧的学术败类。学习好只是衡定好学生的其中一个标准,其他的品质诸如合作、宽容、健康、独立、创新等也是我们要考虑的内容。所以,改变我们的孩子的未来,先从改变好孩子的定义开始吧。
《哈利·波特》,就是一部儿童成长之书,它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个体,对人性中的复杂给予理解,对合作、诚实和独立精神的重视。当再去回味这部精彩的儿童魔幻文学时,你能否抽丝剥茧,透过表象,看到开放自由的儿童个性发展,看到花园中各类花草竞相生长的繁荣茂盛?一部好书,确实值得我们回味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