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设计巧妙地利用学生计算长方形面积的经验设置悬念,整个过程引导学生经历了类推(负迁移)→试误→验证→寻求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推广应用→拓展等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全新教学理念。全程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流畅又不失创新特色。整个设计主要体现了: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作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的铺垫,出示生活情境中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尝试解决,引出有自己想法的不同的解决方法。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求知欲望。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公式出来以后,再加以应用,做到了首尾呼应。
本节课设计是对如何上有探究味的数学课的大胆尝试!新课程注重知识目标的达成,更注重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有探究味的数学课更是如此!笔者认为,上有探究味的数学课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进行情境创设,引出有“探究味”的数学课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在创设的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本节课数学情境的创设的不仅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生活情境,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做到了创设情境的有效性。
(二)制造思维冲突,突显数学课的“探究味”。
数学课与解决问题是分不开的,制造思维冲突是有“探究味”数学课的基本特色。本节课开头的尝试计算,产生两种解决方案,到底哪一种正确呢?这使探究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笔者在教学另一节课《3的倍数特征》里,学生因为受“2、5的倍数特征”也产生了类似的负迁移和思维冲突,误以为3的倍数特征应该是:个位为3、6、9的数。教师善于利用这些思维冲突,让学生用前面已学方法“先举例,再寻找规律”进行自主探索,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学生在激烈的思维冲突中,通过辩论最终达成共同的见解,慢慢地就品出了数学探究的乐趣。
(三)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细品数学课的“探究味”
相对于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要发挥学习的主导作用,引导他们探究。如何引导?首先,教师的提问是关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问题的有效性、适当追问让问题更具挑战性……,简言之,设计问题时要做到“敢放巧收”,不要过细,框架式的问题一定得有,让学生的自主探究不仅仅流于形式。例如本节课第二部分“图形转换”环节里教师的追问。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教师提问:“头两种剪法是沿着什么剪的?”(沿着高)教师加以追问:“为什么头两种方法都要沿着高剪呢?”合理追问,引导学生发现这种剪法可以得到四个直角,符合长方形的特征。在逐步的追问中,学生发现了他们的共同点,掌握了转化的技巧。其次,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一吐心中的疑惑而后快。还是在“图形转换”这个环节里,转化失败的组的学生也有了上台展示的机会,并提出“为什么我们不按高来剪就不能转化成长方形呢?”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到探究中来,不被忽略。
总之在数学课上适当放手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究,结合教师的巧妙引导,是上有探究味数学课的关键。放手让学生探究意味着学生会经历挫败,但不要紧,因为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课,这就是现实教学中的数学探究课,让学生在挫折中成长又有何妨?可以说探究课注重结果,但它更注重过程,注重知识的建构。上有“探究味”的数学课,教师与学生都能从中不断成长,这就是“探究味”数学课的自身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