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是承上启下的年龄。老来的灾难,往往是40岁的时候不懂得不惑之道而造成的。一个人,在经历了15岁的学、30岁的立之后,到了40岁,就要懂得不仅要立足于社会,还要知道立足之后,要留有余地,不让人生厌。知道人在光环中容易做错事、让他人不舒服,因此需要常省其身,以智者为镜,行德律己,这大概是40岁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孔子强调:四十不见恶于人。孔子特别讨厌四种人。第一种:爱说别人坏话的人,他们通常幸灾乐祸、没有仁厚之心。第二种是居下位的人在背后毁谤或者笑话居高位的人。第三种是勇敢却无礼的人,第四种是果敢,却不通事理、情理的人。
还有三种让人感觉不愉快的行为,第一种是说话的时机不对,虽然你说的话都对,但是时机不对,会让人感觉不愉快;第二种说话的态度让别人受不了让人觉得受到屈辱;第三种做好事,却没把握住立场。
有时候拔刀相助不见得是好事,当别人有纷争的时候,你要把纷争平息掉,而不是加入其中,成为对峙的另一方。
总而言之,当我们在行直道或者刚道的时候,千万要注意我们的态度,要审慎的选择对方能接受的时机,以及对方能接受的态度与方法。
在理直之下,还能够气和。气壮是伤人的,既伤别人,也伤自己。
人到40我们要思考:要怎么做才能让人不讨厌?应该让哪些人不讨厌,如果已经尽心尽力了,可还是被人讨厌,到底是做得不对,还是考虑的不够周全?或者是某些心态不对而造成的。
四十而不惑,更重要的是不要被人埋怨、抱怨,必须学会薄责于人,当别人犯的错伤害了你时,不要言辞俱厉地责备别人。在是非面前多要求自己,少要求人家一点,要避免“己是而人非”的看法,即使自己有理也千万不要仗着自己是对的去指责别人不对。
在40不惑的阶段中,真正能够让自己留有余地的生存态度,是在待人接物上,事事都为别人留有余地,让自己不要过分炫耀,这就是40而不惑的关键。
40岁要谨慎收敛。行德的目的是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质,不是为了得名,也不是为了让别人尊敬,更不是为了炫耀,要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处处要谨言慎行。40岁的人快到顶峰时期的时候,越发要收敛。收敛自己的光彩,收敛自己的气焰,收敛自己可能伤及别人的不经意的言语,这样才不会给自己带来后患。 40岁的时候,要把注意力放在向内收摄自己的放纵之心,要认真的看自己。通过了40岁的不惑,把心收进来,再通过50岁,60岁的历程,才能到70岁的时候把心练好,经过30年的练心,就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
外圆内方是儒家的特点,既能够坚持原则,又能够解除危难,这就是40而不惑的时候要学习的。原则是不会变的,但是在方法上可以通权达变,在面对困难或者灾难的时候,可以迎刃而解,四十而不惑是在三十而立之后,要更上一层楼必须学习的智慧,也就是圆融变通的正德、正道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