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CCTV开始举办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此后的几十年间,春晚变成了中国老百姓必不可少的文娱版“年夜饭”。从第一届春晚开始,就涌现出了无数以相声与小品为代表的喜剧作品,其中不少优秀的喜剧作品成为几代人心中共同的经典而在各大电视台被反复播放。正可谓: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近十年,春晚仿佛变得越来越不好看了,看春晚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最典型的现象就是:以小品为代表的喜剧节目越来越不好笑了。
①小品的相声化
早期一些优秀的小品喜剧效果非常好:有一个好的喜剧结构,靠角色的戏剧冲突来实现喜剧效果,如赵本山、高秀敏主演的《拜年》,陈佩斯、朱时茂主演的《主角与配角》,黄宏、巩汉林、林永健主演的《装修》等。但近十来年出现的小品越来越淡化,甚至摒弃掉喜剧结构和角色冲突了:把2~4个人物放到一个场景里,给他们一个单薄的事件,然后几个人轮流嘚吧嘚,十几分钟过去后,小品就算演完了。
最明显的是近十来年冯巩主演的小品。也许是相声演员的缘故,他更愿意多用一些语言来逗大家笑,于是他的小品大多变成了群口相声。最近十来年,潘长江与蔡明主演的小品常在堆各种段子和梗,这使得整个小品笑点疲软匮乏,人物在那里干斗嘴。我们可以把小品侧重语言梗的这种变化叫做小品的相声化,即把小品做成了群口相声。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相声,相声知道自己的限制,于是做出了相声剧,相声变得小品化。
②喜剧编剧的稀缺
一个好的喜剧编剧可以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草根喜剧演员迅速走红,也可以让一个过气的喜剧演员重回舞台再续辉煌。老一辈的喜剧编剧有很强的功底,作品的生活气息浓厚,甚至还有一些文学元素在里面……小品自然做得口口相传;但所有的这些在近十年来的小品中已逐渐少见,而多了抖机灵式的斗嘴耍贫。小品创作能力的苍白主要还是因为喜剧编剧写小品钱少事多、不划算。一个小品火了,电视台可以反复播放、演员曝光率也高,却没多少人留意编剧是谁,甚至很多人会诧异:小品还有编剧?即便有人知道了小品编剧的名字,他们也会劝说:有这个时间,写写电影、电视剧收入要多多了。
③小品演员的断层
一个好的小品演员对春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春晚舞台上,他制造的影响力远胜于当红的歌手和影视演员。只是出一个好的小品演员,比出一个歌手/影视演员要难不知多少倍,正因为难所以稀缺,正因为稀缺所以珍贵。就小品演员来说:七分靠天分,三分靠练习。你身上有那个天分,就容易做出喜感;你没有那个天分,哪怕使出吃奶的劲来恶搞、装疯卖傻也没有用。一些曾经有过优秀作品的小品演员,近年来却鲜少看到他们演出作品了。为什么呢?演员是好演员,可惜的是没有好本子。例如:巩汉林。
④过度引用网络段子、陈年老梗
曾经是观众看着春晚学会了许多段子,承包了接下来一年的笑料;现在是春晚在上一年的笑料里学会了许多段子,再拿出来给观众听。那时候春节小品所爆出的梗基本是接下来一年全国人民的笑点,现在全国人民一年的梗都变成了春节小品的笑点。对网络段子的偶尔引用确实有添彩的作用,但是物极必反、过犹不及。段子不比音乐:音乐是越经典越香醇、段子却是有时效性的,今年流行的段子或许明年就过时了。最后的结果是:原创的东西小心翼翼得不好笑,抄袭来的东西观众笑腻了。
⑤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提高了人们笑的阈值
这个容易理解:尤其以快手、抖音、微视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的井喷,让人们的笑点大大提高,变得不再像以前那么容易被逗笑了。跟年夜饭不如从前馋、肉类不如从前香一个道理:当一个人选择多了的时候,要求会越来越高、口味会越来越刁钻……观众的生活节奏变快,相较于融合了人物、情景、铺垫、冲突点等多元素的小品,十几秒一个的短视频段子似乎与如今观众的适配性更高,如今观众对小品的“耐心”也日渐下降。
⑥为了迎合所谓的“主旋律”,审查越来越严格;过于“教化”主义,结尾鸡汤味太浓
戏剧来源于矛盾,喜剧尤其如此。曾经的小品只提出矛盾,而不会刻意追求解决矛盾、不会强行想要解决矛盾。他们既然搭起了误会,便不会在十来分钟后就稀里糊涂地躲开与消泯了误会;它们既然揭出了丑恶,便不会在十来分钟后就一厢情愿地抚平与教化了丑恶,也不会用一场避重就轻的温存忙着宽容与原谅了丑恶……
而如今,误会是可以存在的,但必须是善意的谎言、美丽的曲解、无心插柳的弄巧成拙、因爱而生的幸福烦恼;矛盾是必须被尽快解决的,还要以洗心革面、皆大欢喜的方式彻底得到解决。丑恶基本是不能存在的,就算存在也必须尽快被感化到弃暗投明、改邪归正;小品故事中是没有坏人的,就算有一两个不太坏的坏人,也会迅速地变成好人。
如何在十分钟左右的短暂篇幅中实现?苦口婆心地说服教育往往来不及,讲了观众也不爱听,何况喜剧讲的真道理也容易被视作歪道理。最好的办法只有使用情绪,而且是来不及铺垫的、没时间经营由头的、直接突转的、空降于前的情绪。只有情绪能罩住观众,让观众在鼻子发酸、眼角泛红的设身处地里,暂时忘记其中的逻辑漏洞。这就是煽情的作用:把丑恶教育好,把误会调理顺,把坏事短时间内变成喜事,把符合喜剧规律的“竞相失措”短时间内变成符合晚会主题和意旨的“皆大欢喜”。
这已经不仅仅是小沈阳说的“喜头悲尾”的模式了,而是从一开始演员站在舞台上没说几句话,观众就已经大致猜到小品的立意了。小品本应是以幽默诙谐的态度讽刺、反讽当下的社会万象,这种反差经过深入浅出的对比才能更加好笑、更加令人回味。如今小品已变成了直接输出、直接反映,恨不得全体演员站在舞台中央呼唤爱的套路。同时,现在大部分的喜剧演员除了要考虑原创性、喜剧效果,还要考虑这个小品的立意和措辞。为了防止有可能会被退的风险,大多数喜剧人不再像原来那么大胆,那么畅所欲言了。
公众号『怀旧志』:你的心灵,我来呵护;你的情怀,我来守护!
文章的写实、用心与深刻必将让你如觅知己、欣喜不已!
更多粉丝福利与惊喜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