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
两千多年前,经汉武帝和张骞君臣的努力,开辟了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之后逐步形成文化和经济交流的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
由于山脉和沙漠的自然条件阻隔,陆上丝绸之路从敦煌向西分为天山北线和南线进入中亚,海上丝绸之路则从南海出发,向南经南亚诸岛,穿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阿拉伯海、波斯湾,抵达西亚和非洲。
古道遗踪
“壮志西行追古踪,孤烟大漠夕阳中。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现代人可以从诗句中想象当年古道的遥远,驼铃的回响,密集的商队,汉唐的盛况,沿途的风景,屹立的关城。
由于政治、历史、地理、气候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历史上的丝绸古道并不是一直畅通无阻,沿线上很多当年曾经辉煌一时的城堡、集镇、村落,现在都不复存在了,只给后人留下残存的遗迹,黑白的记忆,片段的追思,甚至悲凉的凭吊。
楼兰古城
据《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记载,早在2世纪时期,西域有三十六国,楼兰就是其中之一。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等国家,向东距离汉都长安六千一百里,人口一万四千。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条线路是从楼兰分道的。
当时楼兰古国作为交通要道非常重要和繁华,但是它地理上处于汉朝和匈奴两大敌对势力之间,为了生存,只好长期保持中立。它于公元六世纪左右突然神秘消失,共持续800多年的历史。
据现代考证,古城消失的原因大概是气候变化导致周围水源枯竭,土地沙化,人们迁移之后逐步废弃,多年后终于被黄沙掩埋。
1900年,瑞典的考察探险团队来到新疆进行地质、生物、文化考古,偶然发现了古城的遗迹,为世人揭开了隐藏十几个世纪的谜团:城墙、街道、房屋、佛塔、烽火台等设施历经沧桑却依然静立。。。
考古发现应证了唐代王昌龄的诗所言不虚,《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高昌古城
另外一座著名的古城遗址——高昌古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东南的火焰山脚下,至今保存较为完好。从西汉起,这里曾是西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中心之一,是多种宗教和多民族文化在吐鲁番盆地的交流与荟萃的宝地。
由于地处丝绸之路上中国和中亚的交界之处,位置非常重要,一直是西域和中原王朝争夺的焦点;这座古城一直坚强地履行它的使命,直到一千五百年后的明朝,才逐渐废弃。
高昌古城在历史上有多个名字,从西汉起,有高昌壁、高昌郡、高昌国、唐代西州、高昌回鹘、辽代和州、元代火州等;古城出土了汉唐宋等朝代文物遗存,这些都是中原王朝历代在此进行管理的例证。
据记载,高昌地区从东汉起就开始使用棉织品了,到唐代这里成熟的棉花种植业和纺织手工业技术逐步传到中原地区,与丝绸手工业并驾齐驱共同发展。
阳关、玉门关
有了王之涣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以及王维的诗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人们对这两座关城的名字并不陌生,它们在哪里,是指一个地方吗?
据记载,汉武帝抗击匈奴,经过河西之战打通河西走廊之后,设置了张掖、酒泉、武威、敦煌四郡,然后修建了阳关和玉门关,即“列四郡,据两关”,从此这两关成为通往西域的陆路交通的咽喉,派重兵把守。
玉门关在敦煌西北约80公里的位置,而阳关在玉门关南面约70公里,丝绸之路向西过了敦煌,就分为南北两路,南走阳关,即所谓“阳关大道”,北走玉门关,则必向楼兰。
阳关、玉门关作为商队和旅客的必经之路,极为繁忙,来来往往的过客,有商人、牧民、工匠、使者、艺术家、宗教人士、旅行者、军人。。。
如今,阳关、玉门关只剩遗址了,阳关只有一座残留的风烽火台,玉门关也只剩一座土城堡,再不见当年雄姿。。。
边塞诗篇
历代诗人吟咏关城景物的诗词不可计数,尤其唐代时期诗文鼎盛,且将士们长期与突厥、吐蕃、吐谷浑等少数民族作战,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名为《塞下曲》《塞上曲》《从军行》《凉州词》的边塞诗篇。下面是一首唐朝诗人戴叔伦的诗: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更多历史文章,请持续关注公众号“云竹文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