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不起眼的小餐馆,是我叔叔开的,算是下岗之后的再就业;
它不在城市中央,一共八张桌子,提供中餐和晚餐,价格相对便宜;
在店里,叔叔负责买菜,婶婶负责收银,另外请了两个服务员和一个厨师;
在各种餐饮小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又被激烈的市场环境不断“收割”的城市里,叔叔的小店开业第一年,就实现了纯利润将近40万的好成绩。
这样的“战果”,当然跟叔叔婶婶的勤劳热情、精打细算、善于经营相关,但每次叔叔提起这件事,排在第一位的经验,就是:市口。
想当初,叔叔刚打算开这个小店的时候,跟婶婶在家里盘算了很久。从去哪里买菜又新鲜又便宜,到菜单定价应该怎样更合理;从目标客户是哪一群人,到营业时间如何安排……总之,事无巨细,能想的都想了之后,叔叔觉得这件事可以做。接下来,找店面就成为了关键的第一环。
第一步:“锁定”心中理想目标
叔叔心中关于小店的理想目标是这样的:离家不算太远,租金越低越好,门面可以向着马路,周围有居民区或者写字楼,最好有简单装修,30平方左右。
那段时间,他每天都会骑着小电驴出去找店面,围绕着附近的几条街巷看了好几圈,打了几十个招租电话,看了十几家店铺,终于锁定了一个离家大约15分钟车程的位置,因为店面属于街道产业,价格还算合理,附近有几个成熟的小区,还有几个中档写字楼,其他条件看着也还算达标,于是当即就交了两千块的诚意金。
第二步:“潜伏”附近小店打探营收
因为交完诚意金后,跟对方约定交付的时间是一星期。所以,叔叔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考察阶段”。那几天,他每天都会趁着非高峰的时段,去目标附近的各种餐饮小店吃午饭或者晚饭,面、馄饨、水饺、快餐,几乎试了个遍。
当然,此行“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经常会瞅准机会跟店主或者服务员聊聊天,说说“每天这么忙,是不是没时间吃饭啊”“你家菜吃起来还不错,价格还不贵,这样能赚到钱吗”“现在外卖发达,有没有影响店里生意啊”“辛苦是辛苦的,不过赚到钱还是开心的”之类的话题,往往就能在看似闲聊的话题中,得出他想要的结果:人流量、营业额、高峰时段等等。
就这样,连续考察了附近三五家小店后,叔叔发现大家的经营业绩都还过得去,基本都对现状挺满意的。他觉得,这事更靠谱了。
第三步:“蹲守”街头计算日均人流量
光是考察小店还不算,那几天,叔叔还经常站在附近观察各家店的人流量。比如说,中午11点-12点,大约有多少人进了店,翻台率大概达到多少,都有什么样打扮的人进去消费;一般小区居民样子的,会去哪些店;白领装束的,又会去哪些店……
就这样看了大约三四天,他自己又盘算了一下成本和收益,决定去交上年租金,并且开一家有面、有馄饨、盖浇饭、小炒等在内的餐饮小店,满足不同人群需求。而在开完店之后的一星期内,他又火速做起了附近写字楼的外卖,争取“堂食+外卖”双管齐下……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再加上叔叔婶婶慢慢总结出来的“生意经”和好人缘,以及各种优化资源配置,在小店开业一年后,就达到了纯利润将近40万的好成绩!至此,叔叔也算完成了一个中年下岗大叔,到创业小老板的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