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朋友问我回避型人格的人要怎么去改变自己的依恋关系呢?当时我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很惊讶。一是我没有想到他会特别关注这个问题。二是我从来没有把回避型人格当成是一个问题,所以当我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挺吃惊的。
不过我后来再一想,其实在我最初接触心理学的时候,我也会分析很多自己身上的问题,然后觉得我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我怎么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后来接触心理学的时间越长,我越来越发现其实每一个我们所谓的问题背后都有积极性的意义。
就比如说回避型人格的人,虽然他在跟人建立关系这一块会显得比较疏离,甚至有时候无法去感受到别人的感受,但是他的这种理性思考,冷静有时候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下面,比如快速决策、商业谈判等,可以发挥到非常强大的作用。所以我们有时候在看待一个事物的时候,要辩证的去思考,有意识的去看待它的正反面。
作为一名同时有医学和心理学背景的心理工作者,当我在先后接触这两种不同的专业的时候,我发现他们看待问题的视角其实是有很大不同的。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很多时候是要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比方说人体组织发生病变,出现了一些疾病症状,那我们要做的就是及早发现并识别这些症状,诊断是什么疾病,然后再采用什么样的治疗方法。最后当这些疾病症状被消除时,我们就说这个病治好了,患者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所以我们一开始倾向于去找问题。
但是心理学却有些不一样的地方。虽然心理治疗中也会有诊断,但更多的是将关注点放在患者的资源上,或者寻找问题背后的积极意义,帮助来访者对自己有更多的觉察,靠自己的力量成长,有时候甚至不会给来访者贴上疾病的标签。所以认为自己有回避型人格的朋友,不妨也试着寻找这种人格的积极意义。
我曾经也是回避型人格,喜欢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不太喜欢和别人有过密的肢体接触,也爱自我批判,认为自己不自信,又冷面,有时候甚至会觉得自己不近人情,但是后来学了心理学之后,我也开始用另外一种眼光去看待自己。我倾向于去寻找自己身上的一些优点,还有所谓的问题背后的积极意义,后来纠正了自我认知偏差之后,我的自我形象也变得丰满了一些。虽然我现在有时候仍然会有一些回避的倾向,不过我不再会一味地批判自己。
现在我也不会只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这也是心理学给我带来的新视角,我觉得这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来说都是非常棒的。因为只有当我们对自己保持一种接纳的态度时,我们才会对别人也保持一种接纳的态度。而我们所说的这种接纳并不是只看到非常棒的一面,而是以一种更加客观的心态来看待事物的好与不好,并从不好中发现积极意义。
再回到回避型人格这个问题上来,其实我现在根本不觉得它是一个问题,只有当我们把它看作是一个问题的时候,它才会是问题。也许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他对我们的生存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它作为一种非常好的应对方式被留存了下来,但是随着我们渐渐长大,我们遇到了一些新的情境,这些应对方式不再适用了,表现出失调了,那他可能就成为了我们的一个问题。
比如说我们现在想要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这个回避型人格可能在这方面会给我们造成一些影响,让我们有一些不好的体验,所以我们想要把它消除掉。这种想法本身没有什么错,但是如果因为这样的想法让自己产生了一连串的自我批判,这个反而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是得不偿失的。
所以,当我们真的认为回避型人格是个问题时,我们也不妨把它看成是一个年久失修的老朋友,以前它帮助了我们很多,只不过现在情境变了,它发挥的作用不大了,修一修还是可以继续用的,因为我们的行为都是可以习得的。不过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纳它的合理存在,然后才有改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