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播 /文/图
村子很小,只有40户人家。
学校更小,只有一位老师和15名学生。
这里是三亚育才镇光彩小学抱安教学点,为了让孩子们读书,老师林智雄腾出自家厨房当教室,在这个只有5平方米的教室里,15双明亮的眼睛注视着黑板,憧憬着未来。
教室只有5平米
三亚育才镇抱安一队位于毛公山东麓一个山凹里,距离育才镇50多公里,距离乐东保国农场30公里,此地群山连绵,交通不便,村子仅靠一条崎岖的山路与外界相连。
从保国农场通往抱安一队的山路又窄又陡,汽车吃力地喘息爬行,颠簸将近一个小时后,才远远望见山脚下的村子。由于山路陡峭狭小,我们只得下车步行,20分钟后,来到学校已经筋疲力尽。
村子有40多户人家,由于大隆水库建设需要,1年前从800多米外的库区搬到这里,住进政府统一建设的安置房。
在村民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村里教学点,学校仅有一间教室,是老师林智雄家的厨房。
教室面积约5平方米,门外挂着一块锈迹斑斑的钢片,是上课钟。
走进教室,里面简陋得让人吃惊,没有电灯、没有电扇,甚至连黑板擦都没有。
教室里摆放着4张桌子,由于空间狭小,桌子和桌子之间间隔不足半米,学生坐的是长条板凳。
教室没有讲台,小黑板摆放在一张破旧桌子上,上面写着“小松树和大松树”,说明当天最后一堂是语文课,黑板下放着一块破布,用来擦黑板。
我们在教室附近见到几名学生,他们说,同伴们每天都在教室内上课,学了很多知识,还来到黑板前写下几个他们刚学会的汉字。
老师腾出自家厨房上课
林智雄是这所学校唯一的教师,今年32岁,个头不高,也是抱安一队人,1999年从通什师范学校毕业后回乡教书。到现在已经10年了。
由于学校只有他一个人,村民都叫他“林校长”,他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带孩子们上课,赢得了乡亲们的尊重。
林智雄说,村子没搬之前的学校共有70多名学生,还有5名教师。
2008年3月,村子搬到安置区后只剩林智雄一位教师,学校成为临时教学点,属于光彩小学管理,由于安置区没有教室,不少孩子上课成了问题。
2008年4月,林智雄请安置区施工队帮助建了一个临时工棚,供村里孩子们上课,当时共约30名学生,除了本村的外,还有抱安2队的孩子,后来这些孩子有一半到了外地,只剩15名1年级的学生。
不久后临时工棚拆除,林智雄心急如焚,为了让孩子们有个读书的场所,2008年9月,他腾出自家的厨房当教室,以解燃眉之急。
腾出厨房后,林老师便在附近重新搭建一座工棚当作厨房。“一切为了孩子,他们有地方读书,我就高兴了。”他说。
林老师的行动得到了村民们的赞扬,村民王德良说,大家都很感谢林老师,孩子们在这里上课,一天都没有耽误。
一名老师四门课
林智雄老师一共教15名孩子,都是1年级学生,其中一名学生是他6岁的儿子。
由于学校只有一名教师,林智雄一个人负担起孩子们语文、数学、音乐、美术四门课程,每周上课5天,每天上午3节,下午2节,很辛苦。“一个人负担这么多课程压力比较大。”他说,村子地处山区,交通很不方便,要买些教学用具得赶几十公里山路。
但是,最让林老师挂心的还是如何改善孩子们的学习环境,他说,家里的厨房仅有5平方米,15个孩子挤在里面,苦的是孩子们。
据了解,为了彻底改善当地教育条件,两年前政府已在安置区重新规划了一片土地,建设一所新学校,现在还没有动工。
在村子里,施工人员正在忙着修建道路,架设电缆,工作人员介绍,按照进度,一个月后通往村子的道路就可以修好,两周时间内可以通电。
林智雄老师说,他和学生们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盼望学校建设的速度更快一点,“尽快让孩子们在宽敞的教室内上课。”
(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