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孩子的路上,估计很多妈妈都有和我一样的焦虑。
面对孩子的种种,我们自认为的"不良情绪",或者"不良行为"总是头疼,面对育儿路上的种种困惑也都希望自己能做到最好,成为好父母。
可生活往往就是,我们学了一肚子的知识和理论,日子还是天天鸡飞狗跳,面对孩子,除了焦虑和无力,还是不知道如何是好。
以上说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或许我不断学习这些养育知识,潜意识里只是想缓解自己的焦虑感,减轻自己育儿路上那种挫败感而已。
最近,可能因为儿子没送幼儿园的原因吧,自己的时间比较少,再次陷入了焦虑中,视孩子为"枷锁"。
每当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就拿出来书看看,是学习,也是静心,也算是给自己敲“醒木”吧!
所以,再次打开《林文采博士的亲子育儿课——心理营养》这本书。
这本书今年已经看过一遍,里面的内容也都知道个大概。但按我现在学习知识管理和读书方法后,当时的那遍也就是看了而已,记住的不多,没有和书互动,没有写读书笔记,更没有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影响。
这次翻开再看,与当时有了很多不同的感受。整理一些书中的观点内容和大家分享一些。
本书的作者林文采博士是马来西亚人,从1990年开始做大量的个案,接触过上千的家庭和孩子。
在书中,林文采博士指出,孩子如同一颗种子,生命原本就在其中,爸爸妈妈给予他的爱和心理滋养就是阳光、雨水、空气等营养物质。如果缺乏了这些物质,再强大的生命力和心理能量都无法实现。
孩子在任何阶段都需要这五种心理营养,以年龄划分,是为了让父母了解到不同年龄段孩子最渴望的心理营养。
第一个:无条件的接纳。
0-3个月,孩子需要的第一个营养是无条件的接纳。
在孩子时刻需要爸爸妈妈帮助,需求无法准确表达的时候,孩子对一切都无法确定,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无条件的接纳。 所谓无条件的接纳,就是,不管孩子乖不乖,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此时此刻,我们都尽自己所有能力满足他,爱他。
第二个:此时此刻,在你生命中,我最重要。
0-3个月的孩子还需要确定,"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一般情况下,妈妈都可以满足孩子的这种需求。刚刚生产不久的妈妈,身心时刻都在为孩子准备着。 但有些妈妈因为某种原因,无法满足孩子此时的这种需求,就可以由父亲代替。如果父母吵架,都无法照顾孩子,孩子会跟随自己的本能,会寻找祖母、老师等其他人为"重要他人"。
如果孩子小的时候没有找到这个重要他人,他将一生都会去寻找,直到找到为止。他们希望从他人身上弥补曾经没有从父母那里获得到的"我最重要"的感觉,希望有人把自己看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看到这里,我好像已经不难理解,电视法制栏目里说的那些十几岁就加入社会帮派或者早恋的孩子们。他们在家里没有找到归属感,但却在那些兄弟哥们儿那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和"我最重要"的感觉。家里无法给予的,孩子会向外寻找。一旦找到,他们执着到底,不愿自拔。
第三个:安全感
4个月到三岁,孩子进入想要分离的阶段,是孩子要和爸爸妈妈剪断心理脐带掉过程。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是安全感。
孩子在安全感建立,主要在于妈妈。因为孩子的分离对象主要是妈妈。如果妈妈的状态稳定,孩子会很自然地渡过分离期,并获得安全感。
这时,需要妈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保持情绪稳定,和良好的夫妻关系。
第四个:肯定、赞美、认同
4-5岁,孩子逐渐有了"我"的意识,就非常需要:肯定、赞美、认同,这个心理营养。
在认同和肯定这部分,爸爸的重要性大于母亲。父亲对孩子的肯定、赞美、认同,无论是对儿子还是女儿,它的份量都特别重。 父母对孩子的欣赏可以通过行动和语言表达出来,让孩子可以感受到:"我很好,爸爸妈妈很爱我,因此,孩子会充满自信,真正源自内心的自信,他知道自己是有价值的人,他会有一个新的"我",知道"我是谁",然后才会有信心去面对他的人生。
第五个:学习、认知、模范
6-7岁的孩子,需要:学习、认知、模范。
这个时期,孩子需要一个人做他的模范。比如,在遇到麻烦时,与别人意见不同时,我该怎么办?这个模范可以帮助孩子解决一些问题。
而孩子的第一个模范就是爸爸或者妈妈。我们用什么的态度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将是孩子走向社会处理问题的示范和模版。
最后,作者告诉家长。心理营养能早开始最好。如果没有从一开始就给孩子,也不存在晚不晚的问题,只要我们意识到,发现到,任何时候都可以。如果已经缺失太多,导致问题,一定要先处理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