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里添加小娃娃后,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年轻父母和老人都觉得对方不会教育孩子。
年轻父母觉得老人们太娇惯孩子,什么要求都满足,吃饭穿衣全都包办,睡觉、坐着都要搂抱,从不下地走,爸爸妈妈一教育就哭着要找奶奶。
老人们觉得年轻父母有点不负责任,孩子吃饭吃得不好大人喂,就说养育方式不对。孩子有点小要求能满足时,父母不去做,非让孩子哭。
于是,很多家庭都陷入这么一个境地:年轻父母需要老人必须来家里帮忙照顾孩子,但又经常埋怨父母对孩子太溺爱。
其实,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对孩子的爱,不比父母少。他们也都希望自己的孙子孙女品行端正,有所作为,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坏。
童书妈妈三川玲说过,妈妈和奶奶是联盟而不是对手,奶奶不是抢夺孩子爱的人,而是给孩子增加爱的人。妈妈和奶奶都是让孩子深深感受到人间幸福的人,都是让孩子懂得爱的意义的人,只不过爱的风格不一样罢了。
三川玲的女儿丸子出生后,丸子奶奶便郑重地跟她说“我们不要打孩子一个指头,也不要骂她一句,好吗?”经过全家的沟通后,他们的确做到了。
也许你会说,这样的溺爱会把孩子毁掉的。那丸子是什么样的呢?
三川玲说:
丸子可以很专心地看书搭积木,因为从来不担心爸爸妈妈奶奶会离开她;
她也不必用各种不当行为,比如故意弄坏一个东西,故意发出尖叫来引起大人的注意,因为她抬起头来,就可以看到大人们关爱的目光;
她非常喜欢交朋友,从大人到孩子到小狗,都是她的好朋友,因为她获得的人与人交流和相处的经验,总是愉快的;
她见到好朋友,会主动去问好和拥抱,她的礼貌发自内心。
3岁上幼儿园时,因为爱带给她的安全感,她没有什么分离焦虑,在所有的小朋友都哭着喊着要妈妈的时候,她开始找老师聊天。
看,丸子并没有出现溺爱过度的痕迹,反而成长的很好,因为她得到了满满的爱。
小时候,我最自豪的事情就是我的姥姥姥爷、爷爷奶奶都仍健在,只这一点,我就觉得我比很多人要幸福许多。
记得暑假回姥姥家,跟姥姥一起下地,姥姥怕我热给我买了一个棒冰,但怕我手拿着太凉,又担心棒冰融化时水滴下来会弄湿我的手,便用小手绢包好棒冰。
记得儿时学电子琴因初学弹得并不流畅,学写毛笔字也没耐心,总有姥爷在旁边安慰,“弹得很好,再多练习会更好”,“刚开始写就写成这样,已经很好了”。
知乎上有个问题是“被爷爷奶奶带大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有一答主曹姮回忆:
想起大一的时候,许久没回家的我早上依然在赖着床,八点的时候,朦朦胧胧睁眼看到奶奶推开门用慈爱的眼光看着我,"乖儿,起来吃早饭吧"。我说我还想睡,她说那就吃了再睡吧。把汤面条端到我的床头,看着我吃完钻回被窝,呵呵的笑着拿着我的碗筷去洗。这可能是我一辈子最温暖的记忆,也许是宠溺,但我知道这样的爱再也没有人能给我了。
还有“百年孤独”称从小到大,不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想买的任何东西,爷爷奶奶都会买来。上大学后,每次回家前都会给爷爷奶奶打电话,奶奶就会从一周前开始准备吃的,买各种水果,我没在家他们从来不会买水果吃。“很小的时候,半夜里倾盆大雨,白天我还是好好的,晚上就发高烧一直不退,当时在乡下漆黑没有路灯,而且路还很烂,爷爷背着我,奶奶打着火把一步一步的把我带到我们乡下的一个医生那里去。”
每一个回答都是从小被爷爷奶奶放在手心里宠着、捧着,但如今的他们仍有所为,并没有被这宠溺给毁掉,反而是回忆起来便觉得温暖、幸福。
王尔德说过,“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
当孩子从家庭获得充分的爱时,也会拥有十足的安全感,在她遇到困难,遇到难处时,她会第一时间想到父母和家庭,因为她知道自己会得到父母和家庭的理解和帮助。
所以,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大胆去爱吧!能享受到老人们溺爱的孩子,拥有世界上最难得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