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的时候班里一个成绩很好的女生问我大学想学什么,我觉得这问题很无趣甚至让我心烦意乱,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答案,于是随口说“哲学”,她立刻反问“难道你想做哲学家?!”
很多中国的老师和家长都会和她有一样的反应:大学学什么,毕业以后就能做什么。照此推理,大学若是学了档案学,恐怕只配被分去图书馆整理书籍,这和初中毕业去做图书管理员有什么区别。于是法律,医学,建筑,金融等专业被操心过度的家长一度哄抢成了最热门的专业,也不怕自己孩子不及格的数学成绩,反正斗胆报名了再说。
如果银行家,医生这些才算“重要”的职位,那“不重要的“职业又为什么有其立足之地?有人会说了,那是给读书不努力的人做的。又硬生生地把“知识改变命运”挂在嘴上,好像进了985,211大学就从此飞黄腾达,高枕无忧。高中政治老师最喜欢用一句话鞭策深埋在苦海的高三学子:university,翻译成中文就是“由你玩四年“。进了大学,谈恋爱没人管,逃课也照样不会挂科。如果真的那么容易浑水摸鱼,那为什么每年新闻都报道有多少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我们辛苦12年进入象牙塔,到底是为了学什么?
很多人读完大学也会有此感受:除了讲师说的一些无关痛痒的笑谈,大多数人早把其他课本知识忘得一干二净。可是你失败你受伤,申请学生会主席屡战屡败,播音主持不是强项,自己也没有成为年级风云人物。你试着组织一次全班郊游,你代表外联部给活动拉赞助,你站在校园歌手大赛的舞台上,低迷地唱着超出你人生阅历的歌。你觉得大学四年好像就这么毫无收获地荒废了,可是找工作的时候却出奇地得心应手,同事爱着老板宠着。再转头看看大学四年都在泡图书馆的尖子生们,除了寥寥无几的考研“成功学子”,其他的人都在做着什么样的工作经历怎样的人生?
很可惜我在大学四年,甚至毕业后的四年都没去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直到最近回想起当年随意做的出国的决定,才觉得那时的自己稚嫩却又勇敢。站在这个人生的十字路口,我选择了最艰难也最不后悔的一条路。
很多人听说我要出国,第一句话就问“那你以后回国要是年薪不到二十万,真的对不起出国这巨大的开销“。他们没意识到两点,为什么出国就一定要回国?凭什么回国就立刻奢求年薪二十万?
在某种程度上我可以说,我那张教育学研究生学历一文不值。就像所有怀疑英国一年制研究生学位的人一样,一年能学到什么?夸张一点说,你一年用来倒时差适应饮食都不够,还指望学成归来报效祖国?我去上课的第一周每天晚上都在哭你相信吗?我的同班同学是英国本地人,他们是周末读兼职学位,平时做着全职老师的工作。小组讨论的时候,我连老师说什么都听不懂,被叫着回答问题也是满脸通红一问三不知。最后我还是顺利毕业了,拿到了那张价值二十多万的毕业证,当中的辛苦自不必说,说是血汗和眼泪换来的,一点也不为过。
但这一年,甚至接下来的好几年,我换来更多的是见识和阅历。这是个很虚的东西,很多人又会说了,那你每年出国旅行一次,也可以长见识,干嘛要这么折腾自己。可是旅行的时候你是单方面的和世界在交流,景点很棒你要拍照留念,食物很好吃我要买一些带给家人。而当你被放到完全陌生的环境,说着别人的语言,吃着别人的食物,在别人灯火阑珊的夜里一个人放声痛哭。你失落你沮丧,你觉得为什么世界都跟你对着干,为什么我爱的人不爱我,为什么夜那么长快乐那么短。你交了几个新朋友高兴得跳起来,你第一次不听妈妈的嘱咐,把内衣内裤和袜子一起统统放到公共洗衣机里,你觉得全身的细胞都因为这叛逆的举动而激动颤抖。你开始和一群人出去喝酒泡吧,跳着让自己都惊讶的娴熟舞步,你在舞池中央真的好耀眼。
你尽情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你的世界,也同时和很多人的世界紧紧缠绕在一起。那样的双向交流早已超越了语言的界限,你终于第一次觉得是为了自己而活。
前段时间学校一个历史系的同事说,家里要来一个中国的学生homestay,问我有什么好的话题可以谈,以便拉近关系。过了两周我再问起,他无奈地回答:“我们不打算接受她了。因为我和夫人设计了很多周末活动,想带她去参观博物馆,给她讲解历史,带她去青少年中心和其他人交流。但是她妈妈很反感,说是浪费自己女儿的学习时间“。同事很困惑,不断获取新知识以及和人交流沟通,这难道不是学习的本质和目的吗?为什么一定要关在房间?这样怎么让孩子学习对以后人生更加重要的soft skill? “我不想让自己的家被当作一个cheap hotel,而且我很不理解她父母的教育方式,所以我们决定放弃给予这个homestay的机会"。同事忿忿地说。
这难道不是与中国大多数父母的观点背道而驰吗?你去大学或者出国,就是为了一张纸,学什么不重要。讽刺的是,很多人有了那张纸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并且其他值得学的,也一点没学到。当教育开始变得如此功利,现实就会相应变得愈发残忍。
下次当你听到别人家的孩子又得到什么的时候,最好问问人家每天除了学习在做什么,这才会给你最精准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