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女儿的小学班主任老师在班上做了一项“感恩母爱”的主题活动,结果调查发现全班56个同学有28个竟然不知道什么是母爱,老师失望而愤慨地说了一句“常年在外不回家的父母该回来了”。
我也是9月份学生开学才回归到女儿身边的。记得8月31号开始报名那天,小学学校的大门口早就围满了好多家长和学生,那些家长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孩子的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偶尔看到几个年轻的家长他们还在一边忙自己的事情,不断地接打着电话,好像总有谈不完的业务,回来安置孩子上学感觉是顺便捎带的事,不用太过费心就能轻松解决的,孩子送到学校就是老师的事情了,我只要不缺孩子吃穿花钱就够了。而站在那些临时回来的家长身边的孩子则神情漠然习以为常了,好像父母回不回来都是一回事,反正过不了几天他们总会走的,最终和孩子常情相伴的还是同学和家里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
以前我也像他们一样,孩子开学了回来一下,把他们安置好后就丢给爷爷奶奶匆匆忙忙地走了。每次女儿的班主任老师看到我总忍不住问一句“还走呀”?为了掩饰内心的惶恐和不安,我会习惯性地辩解“没办法,孩子要用钱”。其实自己心里非常清楚,不是没有办法,是不想在家里整天和孩子打交道,嫌她们烦,哪有一个人出去上班清净,又逃避了很多家里的麻烦事,反正老人家在家里也没什么事,顺便就让他们带孩子呗。
加上那时老公忙于事业平时也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实在需要我们时就由我出面匆匆回家一趟,然后又匆匆返回,而他从没从未想过要让我留在家里,由他一人来支撑这个家。今年不知为什么,他竟然主动提出让我回来专门照顾孩子,说不久他也会回归家庭再也不背井离乡了。作为一个女人难道这不正是她理想的生活方式吗?
说实话,这次回来开始我也不确定老公还让不让我走,直到9月2号参加了学校召开的小学一年级的家长会,我才真正体会到家长在孩子身边陪伴的重要性,我们曾经一度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所缺失,我们作为孩子的家长在育儿和教育方面也欠缺了太多的知识需要弥补,并和孩子一起成长。
开学几天后,再次见到女儿的班主任老师,她问我“还走吗”,我毫不犹豫地坚定地点点头说“不走了”,她很开心的说“早该这样了,孩子需要的是你们”。
的确,自从我回来后女儿改变了很多,每天听到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有妈妈在身边真幸福”。但时间久了,有时候她也会时不时的问一句“爸爸什么时候回来”?仿佛在她心里这个家庭缺少了爸爸好像也不行,还不是最完美的。
记得三年前刚把女儿送回家的春节过后 ,就有两位年轻的实习小记者到我们家里去调查关于留守儿童的情况,我那时非常难过地告诉他们,不会太久只是暂时的,我处理完自己的事情一定很快回到孩子的身边,没想到一晃三年过去了,最初的那份无奈和不忍心早已麻木不仁甚至变成无所谓了。
如今看着女儿性格越来越怪癖,有时甚至根本不服管教,谁也说不通,我真的很心痛。想想女儿三年来在爷爷奶奶的陪伴下度过的日日夜夜,还有他们老人家对孩子的隔代教育,更何况他们又没有多少文化,一辈子与田地打交道,他们能正确地引导孩子心灵的成长吗?适时地帮孩子走出困惑吗?能满足现代孩子越来越多的心里需求吗?当孩子的要求在现代年轻人看来是正当的,却遭到爷爷奶奶的不理解或极力反对时,孩子的心里是多么的委屈和不甘,尤其看到同龄的孩子能够理所当然的拥有时,他们的心里该有多么的羡慕嫉妒和恨啊。
孩子的童年应该是美好的,充满回忆和永生难忘的,其实他们真正在乎的不是物质和经济条件,只要有父母在身边他们就开心,他们就满足了。他们希望至少他们的生日由爸妈陪她一起过,过年过节一家人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孩子能得到他们一些宠爱和一些小小的礼物,孩子的要求难道真的多吗?
孩子渐渐长大,不管是从呀呀学语起,还是学前的幼儿教育和正式的九年义务教育,我们做父母的都不应该缺席,哪怕我们苦点累点,也不能再误了孩子的这一代。
记得我小时候,还不流行外出打工那会儿,我们一年到头都没什么好吃的好穿的,但每天看到爸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心里依然非常踏实幸福。后来我们上了初中高中读了大学,爸妈也一年年在外打工了,我们相处和相聚的时光越来越少了,和父母之间的感情也渐渐变淡了,甚至有一段时期感觉亲情没那么重要了,他们养儿无非就是为了防老。
父母在南,儿女在北,平时通信和电话都很少,即使有联系也是寥寥数语然后匆匆结束。
“爸妈:
钱。
儿(女)”
“儿(女)
钱已汇。
爸妈”
我那时曾经发誓,如果以后我有家庭有孩子,我决不会像父母对待自己一样对待自己的孩子。现在回头看看,自己也在走父母的老路,今后是不是还要再继续下去呢?
曾经为了家里经济条件能好一点,像别人家一样盖上高楼大厦,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不想让他们再像自己小时候那样受苦,没饭吃没衣穿没钱花。如今这些所谓的物质方面基本满足了,殊不知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却丢失了,那就是有父母在的快乐时光。
又是一年月圆中秋际,看看现在的家庭里真正做到合家团圆的又有几人欤?
朋友岚心是一个没事爱琢磨的女孩,有一次她问我,现代全民都在你追我赶地奔小康,实现理想社会,但作为社会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家庭,有几家是真正地团团圆圆,幸福安康,时时享受到天伦之乐的?
她这个问题引起了我深深地思考:家庭最初始的含义是什么呢?一个人结了婚,夫妻相守,有了孩子,孩子便拥有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于是家庭就圆满了。读过现代文学大家的作品的都知道,像茅盾、巴金、老舍,叶圣陶等,他们描绘的家是什么样子呢?以前有四世同堂,三世同堂,而今两世同堂的又有多少呢?巴金以“家”为题,可以写一部著名的小说,试问今人谁能以家为主题再写一部传世之作呢?
如今举国都在提倡复兴古代文明,重启丝绸之路,传承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但万事皆应“以民为本”,以“家”为中心,即所谓的家――国――天下,如此方能实现社会的良性循环,长盛不衰。
我心目中理想之家的样子是:父母在我们身边,我们在孩子的身边,不但在每年的中秋月圆之夜,还是平时生活里,希望一个都不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