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多年前,在我刚毕业的时候,我在毫无优势的情况下找到理想工作。
我的专业是金融管理,看到“管理”二字的同学都知道,这个专业本身有些综合,比如它会学财富,会学投资,也会学企业管理,比起类似会计审计这类专业,它涉猎的领域有些泛。
而放到求职市场上来一看,这种综合性其实不会让你具有足够优势,它只会让你成为一个半吊子。
因为做投资的话,你比不过学证券投资的,金融工程,统计的专才少年们。而做研究你更比不过学经济学,金融学的同僚。他们都有更多的数量化课程,也有更多接近市场水平的案 例,企业愿意招收具有技能的人,而不会特别看重你的综合素质。因为综合素质没法量化,没法看到。这是当代人才市场和过去招聘市场最大的不同。企业相对更注重短期利益。
可是,我就应该这样任由自己的前途被所谓的专业打败,一声不吭地成为无业游民了吗?
Hell NO!(当然不!)
在了解市场的需求和当前人才走向之后,我首先对自己的能力范围和求职方向做了如下分析:
1.的确,我的专业专注的领域不深,那我也不应该找那些一开始门槛就高而深的职业嘛
2.我接触的面多,我可以尝试的方向也可以多一点,我适合撒网,而不适合专精
3.学术类职业不是我的优势,我需要发挥我其他的闪光点。比如我的英语,比如我的社会实践,我的创业
通过分析,我基本得出的结论是:面对求职市场,我或许应该准备多个求职方向,分别结合个人兴趣,个人能力,以及专业涉及来做针对性地准备,而不能单纯模仿大牛们来准备。
特别分析:因为我其实很清楚自己的学历,我的学校,我的GPA都不符合社会世俗的种种要求,许多大公司都只看来自这些学校的学生简历,简而言之,我的背景让我拼不过那些精英。而这也决定了我不能跟他们玩同一种策略,所以我对自己的定位是把自己定位成“超市”而不是“精品店”。而我找的工作方向也是解决多样基本需求,而不是2、3样高端需求的职业。
因为在国内,求职市场上的确有很多优秀的公司。但它们大多都有自己固定的招聘策略:那就是选择最为优秀的,成绩最好的学生。
因为在它们眼里,应届生都是差不多的,与其一个个细聊,了解他的特别能力,不如就按照最基础的成绩,语言,学历来做筛选,等到进入面试环节我再来看他的性格,特色这些东西。因为这些“财大气粗”的公司觉得反正年轻人都是要培训的,那我干嘛不招那些“看上去”更优秀的呢,教的少,学的还快,何乐不为呢?
所以,在我的能力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给自己特别制定了一个3~5年的职业发展策略,
一个B计划。
1.准备多个简历,准备尝试多个求职行业与方向。
我准备了大致3个求职方向,银行,投资,咨询,并根据3个行业的要求分别写了3份不同的简历与3份内容重点各有不同的求职信,然后向3个行业的公司投递。
2.为这些不同的职业方向做好思路与心理上的准备。
要知道不同行业有着完全不同的逻辑,负责招聘的人,所见的领导同事,乃至最后工作的环境可能都是不同的。所以,想要“撒好网”,就要做好对各个行业的全方位了解,针对行业里一些难题准备一些自己的见解,这样能够给HR更多的信服、
3.保持冷静,正常面对到来的结果,做好随时失败后重启的准备。
找工作的人其实往往不止本届的毕业生,很多时候还会面对往届的前辈,社会里的路人,以及其他行业优秀者的竞争。所以,
如此准备之后,我便开始在3个行业里“跨行”找工作。
结果相当喜人,因为相比其他可能在同行业里找工作的同学来说,我的“触点”似乎更多,我每周会有10个左右的面试机会,而他们可能就3~5个。
当然,一开始可能会有忐忑,害怕面试官不领情之类的,也害怕自己范围太广,能力不够显得很浮躁等等。
但其实当你真实地表达自己对各个职业方向的理解,并且以足够有理有据的方式跟面试官沟通,并对岗位做过足够了解之后,其实你会发现虽然一开始你是抱着“B计划”的心态前往的,但你的真实实力已经让你获得了“名正言顺“的结果。
应届生本身所需要的能力没有那么复杂,而我自己为了实现“B计划”而做的准备实际上早已超过了那个年龄的人所需要的平均水平了。
那么回过头来,B计划就是一个很聪明的曲线救国策略,就是一次聪明的迂回反击战。
自从懂得为自己准备“B计划”之后,我便获得过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机会,见过各式各样的人。我获得过50多个行业的面试,去过500强,到过麦肯锡面试,也到过海边打过杂,去酒馆做过工,有过口袋里只剩23块钱的窘境,也有过一天打三份工的毫无压力。
很多朋友问我怎么会有这么多经历,又是怎么把它们搞定的,我觉得吧,其实这些事情的始末,都来自于那走投无路时闪亮的“B计划”想法。
在一个城市呆久了,我会有“换个地方”的“B计划”。
在一个岗位呆烦了,我会有去轮轮岗的“B计划”
实在受不了某些人了,我也会有“老子不干了”的“B计划”。
我喜欢这种思维方式,而我也认为B计划本身其实属于我们每个人。
因为它不仅代表了这世界上有更多的解决办法。同时,也在鼓励我们不要把精力都放在一个解不出的问题上。
而“B计划”与其说是一种具体的办法,不如说是一种“懂变通”的思维方式,是“退一步”的海阔天空,是懂得变化,是跳出舒适,是一种如果长时间保持下去会变得特别犀利的聪明智慧。
现代人其实很聪明,但是又多少有些笨拙。
他们聪明在理解了很多复杂的东西,发明了很多科学高精尖的玩意儿。可面对如何做选择,如何调配自己身边的资源,人们似乎还是那么笨拙。
我们还没有学会利用各种各样的工具为自己的生活多做些准备。
我时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那就是“让自己增加生活可能性”。无论是挣钱也好,学习也罢,健身也罢,如果一件事没有增加你生活的可能性,反而降低了你的生活选择,那么我觉得就没有必要过多参与。
学会给自己准备个“B计划”,学着理解人生有另一种选择这个概念。
它可能不会降低生活的难度,但它会增加生活的乐趣,会提高你的思维能力,会增加你的可能性。
而可能性的背后有什么?
是更多的乐趣,也是更多的改变,或更久的缓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