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5.13)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通译】
孔子说:“完了,我从来没有见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学究】
很幽默的一句话,孔子这里冷不丁来个黑幽默。
这是事实,好色者多,好德者少,如果好德者多远好色者,那世界不知变成什么样子了。
何谓好德?何谓好色?
好德是需要觉察和修炼,需要对自己所有的行为做一个基本的定格,也就是无时无刻要明白自己这一刻是否有背伦理道德,有背社会公德,这是一种精神食粮;
好色是人之本性,自然流露,这里所谓的好色是人生存的基本需求,是一种基本欲望,而非特指淫色之意,如不好色,决计背离人性,这是物质需求。
好色者未必好德,好德者必定好色,所以好色者永远多余好德者。没有必要纠结于道德意淫。
【原文】(15.14)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通译】
孔子说:“臧文仲是一个窃居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个贤人,却不举荐他一起做官。”
【学究】
臧文仲身居高位而不称职,这样的人必定不愿与贤明之人同朝为官,一旦有了比较容易使其失去地位,所以必定不会推荐贤明之人为国为民。
柳下惠本名展获,只是受封于柳下,自己私号为惠,变成了柳下惠。在当时的确是一个贤能之人,能得到孔子看重的人必定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这样的人怎么能得到臧文仲的举荐呢?自然不可能。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这是千年不破的古训。孔子只能叹息。
【原文】(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通译】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学究】
人与人相处必定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事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一旦发生了矛盾,多作自我批评,不能一味指责别人。责己严,待人宽,这是保持良好和谐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则。
人不打笑脸人,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如果经常能自觉地把自己的位置放低,就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同。人与人天生爱比较,一旦看到他人比自己高,就容易产生斗争的欲望,总想把对方踩到脚底下;实在不行就会卑躬屈膝,暂时避其锋芒,待到时机成熟,一样容易奋起而抗争。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才是真正的保护自己。
【原文】(15.16)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通译】
孔子说:“从来遇事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才好。”
【学究】
遇事解决,谁都希望通过一种方法来解决,否则成了问题,留在心中自然不爽。
人都具有天生的侥幸心理和懒惰思维,碰到问题总希望寻找方法来化解,如果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便掉入自我纠结中。
可是方法必定对应问题的根本,如果不能明确问题的来龙去脉,拿一种方法来解决,这种可能性并不多。所谓“头痛医痛,脚痛医脚”,总是不能把疾病根治。我们在身体问题上容易理解,在社会问题上就容易迷惑。
孔子有如此的叹息,用一句辩证的话来回答,的确很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