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论事实,世界文化和个人生活果能顺着理智所指的路径前进吗?现代哲学和心理学对于这个问题所给的答案是否定的。
哲学家怎么说呢?现代哲学的主要潮流可以说主要是18世纪理智主义的反动。自尼采、叔本华以至于柏格森,没有人不看透理智的威权是不实在的。依现代哲学家看,宇宙的生命、社会的生命和个体的生命都只有目的而无先见。所谓目的,是说生命是有归宿的,是向某固定方向前进的。所谓无先见,是说在某归宿之前,生命不能自己预知归宿何在。比方母鸡孵卵,其目的在产小鸡,而这个目的却不必预存于母鸡的意识中。理智就是先见,生命不受先见支配,所以不受理智支配。——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情与理
这段话我左右斟酌,也没太理解清楚。我跑步的目的是减肥,减肥成功与否在于我能否每天坚持打卡,我减肥的内在情感驱动是我想变美变自信,我减肥的理智在于只有我坚持每天跑步才能成功瘦身。然而,对于我这种自律性较差的人而言,能否坚持得住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说我的减肥不受理智支配,而是受情感(我内心真实想减肥的情感感非常强烈)支配?!理智上坚持就能成功,但若缺少背后情感的支撑实难成功?!
如果有幸对此颇有心得的道友看到此篇文章,一定要帮我解解惑@.@
依麦独孤派学者看,享乐主义存在倒因为果。快感与痛感是行为的结果,不是行为的动机。动作顺利,于是生快感,动作受阻碍,于是生痛感;在动作未发生之前,吾人心中实未曾运用理智,预期快感如何寻求,痛感如何避免。行为的原动力是本能与情绪,不是理智。这个道理麦独孤在他的《社会心理学》里讲得很精辟。——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情与理
打个比方,我想写小说,本是为了快乐,但是由于文笔、见识令我在写作过程很是头痛,为了乐而生了苦。如果我运用理智,明知自己文笔水平不足,那就不要开这个头儿。然而,情感却驱使我开始做这件事儿。不管苦乐,都是情感在支配我?!如果我是为了钱去写小说呢,l理智上就是即使痛苦,也一定要坚持写下去,那到底是理智还是情感呢?!(要变成俄罗斯套娃了@.@)我浅薄地认为,情感和理智是无法分开的,但是情感较理智更占上风,于我而言也更为重要。
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道友们也能够多多谈谈自己的观点与感受~
迷信理智的人不特嘉定理智能否支配生活,而且假定理智的生活是尽善尽美的。——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情与理
我一直认为,如果我足够理智,我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我也一直在假定理智的生活给我带来的益处。然而,能不能做到理智的生活又是另外一回事儿。我眼中的理智生活最大的关键词应该是自律,坚持他人不能坚持之事,不会放任自己去做很多享乐而没有实在价值的事情。唉,过于浅薄无知了。
究竟怎样才算是一个理智的生活状态呢?
做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工作、对社会均有益处的事情?!我可能混淆了理想生活和理智生活的概念。我私以为将情感和理智平衡在某个点上就是理想吧!所以,理想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呢?令自己满意满足就足够了吗?
问理的道德迫于外力,问心的道德激于衷情,问理而不问心的道德,只能给人类束缚而不能给人类以幸福。
孝不是一种报酬,所以不是一种义务,把孝看成一种义务,于是“孝”就由着问心的道德降为问理的道德了。许多人“孝顺”父母,并不是因为激于情感,只因为他想凡是儿子都须得孝顺父母,才成体统。礼至而情不至,孝的本意早已丧失。儒家想因存礼而存情,于是孝变成一种虚文。——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情与理
想起一句话,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所以问心的道德确实优于问理的道德,现在来看,问理的道德即是法律和世俗,问心的道德在法律和世俗以外还有热烈的各种情感?!
有些人没有做好为人父母的准备,有些人没有为人子女的觉悟,父母子女之间存在着各种复杂的情感。我有一个梦,愿天下所有家庭至少存在一种爱的情感(关心、关注、关爱、理解、支持、鼓励),即使还有恨、冷漠、麻木、愤怒、歇斯底里……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自己到现在也没弄明白自己对父母的复杂情感,以后再议吧!
我说了许多话,可以一言以蔽之,仁胜于义,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生活是多方面的,我们不但要能够知,我们更要能够感。理智的生活只是片面的生活。理智没有多大能力去支配情感,纵使理智支配情感,而理智胜于情的生活和文化都不是理想的。 ——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情与理
我想起忘记在哪里看过的一句话“情感的需求是第一位的”,无论是生活中交友还是职场中工作,满足对方的情感需求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