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挺深沉的,办公室却灯火通明,准备休息,却又睡不着,一直纠结,最终感觉自己像条鲶鱼,趴下又起来,起来又趴下,终于是不睡了,随手回忆些胡思乱想。
故事又该从何说起呢,想想还是从件小事讲起。多年前的一次春节后,离家返校。那天倦烟暖阳,惠风和畅,江南的三月,窗外满眼绿意。坐在公交后座,安静听着歌,看着远处田地,近处花草,似有似无间,莫感幸福。
夜半难眠,是因为今日刚刚定下归期,2月底3月初,离开工作三年多的北京,准备归家。虽是离别,倒是无太多忧愁,反而有些欣喜,正如当年离开西安一样。
有人说:总是回忆过去,是现在生活不好的一种表现。似乎有理,却又不全对。在京几年,工作生活安逸稳定,朋友同事也还不错,全无勾心斗角,一切都显得很日常。嗯,感觉用日常这个词很恰当。
刚刚睡下时,脑海里想的全是:整理收拾物品、和朋友聚餐、与同事聚会、安排好离职时间、最后踏着二月末三月初的春风,从北京一路旅游回安徽,见见老同学,老朋友们,看看三月的春天又是怎样。只是莫名又立刻想起北京的春天,玉渊潭的樱花,后海的小街,白塔寺的转经轮与风铃,可能看不到了。
我喜欢旅游,可能与少时经历有关。
幼时父母严格,很少有玩的时间,很多同年人做过的事,我都是大学后才知晓。于是从小与书作伴。母亲在灶台前做饭,我在边上跟着读唐诗,是我对儿时最早的记忆。后来学业愈重,读课外书也成了闲事。父母不让,偷偷的躲在被子里看书。初中的名著导读,读过无数遍。一本《红楼梦》,来来回回约莫读了二三十遍,只是不喜欢结局,黛玉死后,兴趣愈少。那些年的快乐,都放在了书中。
大学后,身边束缚少了,也就放松了。喜欢散步,喜欢打游戏,其实都很着迷。后来回想自己这么喜欢游戏,可能与幼时几乎不让玩有很大关系。我有时在想,如果以后教育孩子的话,学习、游戏一个不能少,毕竟有些东西越不让碰,可能越好奇吧。
一直觉得旅游是件浪漫的事情,和另一件一样。自然旅游要有二三知己,或者男女朋友,或者父母家人。起身离开自己的小环境,远远的奔赴另一片山海与红尘,又是何其浪漫与美满。我是个喜欢幻想的人,旅游也喜欢安排的妥当。在西安上学,去过洛阳,看嵩山少林,走过襄阳,寻茅庐三顾,到过成都,品火锅百味。工作北京后,由于疫情的关系,出省渐少,只回过一次西安和家,之后都是在北京游玩。
“巧于因借,精在体宣”,“虽由人作,宛如天开”北京建筑之严谨,园林之瑰丽,花草之繁茂,人文之昌盛,无不令人心向往之。离开之前,倒还想着将某几处地方走一次,算是弥补遗憾吧。
北京工作几年,虽称不上有趣,却也不枯燥。个人经济无忧,生活无忧,感情上倒也无忧。自己不忧,父母倒是操心,催着找个女友,时时电话问询。我只能心中苦笑,哄哄爸妈。毕竟一代人有一代想法,与家人相处除了孝顺,最好的就是让他们心安,有时想想父母健康,是我这个年岁最想看到的。至于喜欢的人,何时出现,或许“缘分”二字,足以。
本来思虑万千,辗转反侧,现在却忘了大半,所以说人的烦恼,大多来源于想的太多,自寻烦恼。
我觉得第二件浪漫的事情,是陪着喜欢的人看电影。大学前未曾去电影院看过电影,一直觉得有种神秘的仪式感。后来遇上喜欢的人,去过几回,再后来不去了。几年后久别重逢,再次去看电影,她觉得有些无趣。我只是笑笑,告诉她:这是个祝福。倒也无太多留恋。
有时我在想,我喜欢北京与否,最终想想答案似乎不是很重要。
我是个生性不拘谨的人,朋友曾说我很冷,我其实想了很多年,也没想明白,我是怎么得到这个评价的。
后来渐渐发现,可能我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安静看书,安静写东西,安静做自己的事情,不喜欢太过张扬,不喜欢太过喧哗,不喜欢凑热闹,当然有时也会有八卦的心思,只是啊,只是“有时”而已。
我读书颇杂,喜欢爱看诗词,古今通汇,人物传记。母亲说我是随她,小时她给我讲《杨家将》、《说岳》,带出来的性子。我呢也只能无力反驳。
我喜欢写文字,我曾下决心每天都写,可自己却又喜欢那句:为赋新词强说愁。于是还是决定,为自己想写时再写,倒也挺惬意。
自己颇为喜欢历史,却又局限于中国,最多加上古罗马。喜欢看历史中的故事,喜欢看书页翻过后,便是一人、一国、 乃至千秋兴亡,都被抛去的灯火。就像《大秦帝国》里那句:于子孙千秋万代,每一家的窗台上,我大秦的明月,必朗照之!一样,一页书,便是春风冬雪飘又落,春秋千载去又回。
安静听着空调的风声,窗外已是夜色沉沉,室内灯火熄灭。我坐在椅子上,看着手机发呆,安安静静的写下想说的话: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虽无柴犬,亦无冬雪,但确是归人!
待冬雪消融,一路行时,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