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在法国家庭三年,让我发现,从小到大我的友情👭真的很贫瘠。
自小学四年级明事理以后,我就每天用功读书,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附近,无论是上学期间还是过年放假,我都极少参加班级同学组织的活动。
自打我开始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那一天起,我就被父母告知,被外公外婆告知,被姨妈姨夫姑妈姑父告知:你爸妈在深圳买房上班不容易啊,所以你更要好好学习回报他们。
小学四年级以前,我还少不懂事。可一进入青春期以后,开始在意自己的面子问题,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赞扬,对一切都变得极为敏感,拿自己的成绩、外貌、身材、家庭经济状况和他人做比较。
所以当时一个劲地学习,把自己的事永远放在第一位。从不分心关心别人的近况,更没心情思考怎样交到更多的朋友👬,觉得一个班里有三个玩地好的就够了。
可只有我才知道:每天呆在学校,除了上课时间以外,所有的自由活动时间里我是多么地难熬。当看到别人都是打成一片,我却一个人远远地躲在旁边,想和他们离得远远的,他们愉快的笑声刺激了我的耳朵。鲜明的反差让我觉得难受,所以我宁愿一个人呆在没人的地方。
那个时候的我对班上的同学是有敌意的,无论什么都要“争”:老师的关注要争,同学的关注要争,在班级的职位要争,成绩的高低要争。我希望他们成绩更差,我希望他们宝贝的东西被偷,我希望他们忘带作业,我不想看到他们过得比我好。我出现这样的心态主要原因是当时强烈的虚荣心,无时无刻的攀比占据生活的全部,我开始嫉妒一个曾经和我平起平坐,可突然实力猛增的好朋友。她成了我们班的交际花,她成了我们班的语文课代表,她成了老师眼里的三好学生......
上了初中以后,我又遇到了一个从小到大都一如既往优秀的人:从小家境殷实,视野更宽广,在欧洲各国都有旅游过。从小就有领导能力,做了六年的班长。社交能力强,无论是本班的同学还是同一个年级的其他同学关系都处得很好。相貌英气,每次张口说话自带气场。
面对这样一个闪闪发光的人,我自觉我的光芒又被掩盖了,虽然没和她产生过分歧,可自始自终也没能和她建立友情。
由此可以看出,我是一个个人色彩比较浓厚的人,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会考虑他人的利益,因此也不太喜欢和擅长和他人协作。我的潜意识也在告诉我:你不需要和他人协作,因为你很强,你足以应付发生在你身上的所有事。
所以我从小就很独立,一个人扛起所有的好情绪坏情绪,不知道依靠人是个什么样的滋味。我爸说我做人做事很硬,直来直去,有些时候如果能够用一种委婉柔和的方式,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我不敢说出“闺蜜”一词,不敢全身心地相信朋友,极少把最真实的自己展现给他们看。我从小到大都没有很好的朋友,因为稍微比我厉害的朋友都会变成我嫉妒的人,我希望他们遇到很多挫折,我希望他们不会一帆风顺,我希望他们过得比我差。这好像是我在友谊中追求的一种地位上的优势,我希望在这段关系中占领主要地位。我和她在一起的时候,会让别人相比之下看到我优秀的地方,她不能拥有我不具备的优点,否则会掩盖我的光芒。
矛盾的是,我又希望我能够和比自己优秀的人交往,向他们请教问题,从他们这里得到我没有的东西用来自我提升。以一种学生的心态与他们交往,放低了自己交往的姿态,我很谦卑地仰望他们。但发展友情最重要的一个前提是两个人是平等的,不存在一个人仰望另一个人,两个人的差距不能大,否则一个人容易自卑。
我也尝试解释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
我应该是从小学开始人缘不是很好,朋友很少,极少试图去和别人建立新的关系。可能因为我三岁后,完成了和母亲心理上的分离后,父亲没有起到带领我走向外部世界的作用,没能带领我认识其他同龄的小伙伴。
我在小学时候尝试和他人建立联系,但过程和结果不太顺利,所以以后我就会犹豫是否要参与到别人的群体当中,中学如此,高中亦是如此。每当我面对着我的集体的时候,我没有向其中的人申请主动添加好友,我内心深处认为这是一件有点屈服,低人一等的事情,如果有别人主动添加我为好友的话,我就会骄傲,觉得高人一等。
我在关系中都在寻求一种高与低的姿势,只有当我是高位置时,我才可能开始一段关系。而我在关系中判断谁高谁低的主要依据是成绩的高低或者成就的高低,这么看我是一个势利的人,看不起成就比我低的人,可是成就比我高的话我就会嫉妒或者尊敬,所以亲密关系的构建对我来说是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