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宣告:今天关闭朋友圈第31天。前一天打开豆瓣,才发现一月看完了四本书。论文写完文献综述,有关论文的资料,单单论文也看了20篇。
不免有些小激动。一周一本书,居然实现了。
这里有流感的原因,有两天只能躺在床上,有无聊时,也想打开微信,打开朋友圈,但这本《深度工作》跟你说:
别!千万别!——除非你想智障!
也许社交网站、Email也让西方知识分子产生肤浅焦虑症,宝贵的时间和更宝贵的注意力日益由网络说了算,连带你思考和价值产出也日益肤浅,这不啻为一种暴政。
作者Cal Newport这才揭竿而起,对抗网络威权,他估计没想到,他一声:
戒掉社交网络、戒掉电子邮件的呐喊,专心工作,还拯救了一位千里之外的职场母亲。
我不能说这书就是全能,如何有深度地讲深度工作,精心编排的故事,就告诉你一个浅显的道理:
远离社交网络。
倒像一个有着镇静安神功能的冰激凌,至少几口甜蜜让焦躁的灵魂安静一段时间。
他告诉你,工作是你幸福来源
别否认了,其实你做不了全职妈妈。
别否认了,其实你的一部分幸福感就是坐在单位的办公室,见到自己的同事。尽管你也会抱怨工作中一些鸡毛蒜皮,但中午一杯咖啡,饭后一次后花园集体散步,是一种家庭无法给予的舒畅。
Newport说,人的幸福感就是来自工作中深度思考,来自不断意识到自己克服困难、战胜挑战的满足感。而闲暇时光,因为碎片化,很难形成有机的思考时间,支离破碎中很少有幸福感。
所以闲暇也有积极的闲暇和消极的闲暇,所谓消极就是似水流年从指尖划过,不留痕迹;积极呢,如一趟可以发呆的自由行,可以在脑海里刻下那浮光掠影,和深度工作一个道理,可以留下满足感,以及惬意的印记。
所以,真的面对一整天的闲暇,你能如全职妈妈般把时光打理得井井有条?
很难吧。
缓冲区也罢、避难区也行,Newport告诉你认识到工作特别还有深度工作的价值,不仅舒缓焦虑,也是幸福感来源。
至少工作的正当性在了。
还有理性看待工具,好用的工具也有代价。
人用工具,是因为人意识到自己局限性。特别是在这个机器人随时要替代你工作的危机时刻。
做什么,若不跟AI扯上边就不正确了,不用大数据后就不高级,不讲区块链,你就out了,工具以及背后日新月异的理念和理论,令人目不暇接。
总之,不用最新的技术,不讲新理念,不用新工具,就不是合格的职场人。
但Cal Newport书里有个使用工具的成本核算的,比如,社交网络的好处,能让你与千里之外十年未见的朋友联系上,让你了解朋友圈动态,但这种随时随地的连接并非没有代价,他们分割你的时间,使你不能专注,让你的思考和产出日益肤浅,所以哪个更有价值?
核算黑洞是一种不能把使用社交网络的好处和坏处进行直观打分的困难。
流感第一天,我躺在床上,无所事事,翻开了凤凰新闻APP看明星穿戴的图片,这个APP可人之处就是会按照你点击的行为,计算出你的喜好,不断推送给你明星各种穿戴,一小时就这么没了,事后想想简直要捶胸顿足。
一个令你捶胸顿足的APP想必不是好应用吧。
所以,用一个工具也是有代价的,问题在于,使用的过程中,你是否有想过新工具可能令我们失去一些更宝贵的东西。
然后,深度工作只有一小时
这个论断简直救我于水火。
深度工作是有极限的,一般人一小时,段位高者四小时。我把自己看作初学者。所以一小时过后,我心安理得去做自己的事了。陪爸爸买裤子,去超市买日用,打开Keep瑜伽一下,哦,真爽。
焦虑的敌人就心安理得。
这是最大的发现。
作者认同那个一周工作四天,每月5天在自己项目上的工作方式,他的理由是在嘈杂的办公室,能有效工作的也就三、四个小时。
深度工作就是罗斯福冲锋,就像罗斯福一样,给一些时间攻克挑战,剩下就是自己玩自己的。
深度工作后不焦虑地玩自己的,这是最大的犒赏。
这些镇静和安慰的作用,是不是像冰淇淋?
—2018年1月31日于5号线,次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