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如蚌”
文/郑淑芳
这两天一直在看《感动教师心灵的教育故事》这本书,初拿到书,我就先翻看目录,在第十辑我看到――师者如蚌。
有点儿诧异,什么意思?极速翻到196页,想看个明白。
程言峰老师在文中写到,他第一次听到这个词语,也是感到诧异,这是他从一学生那里听到的一个词,把教师比作“蚌”,不知作何解释,所以一直纳闷,苦于无所感悟,便把它记挂在心里。直到有一天读了一则故事,才幡然醒悟,原来“师者如蚌”蕴含着深厚的哲理。
这则故事讲的是:在英国一所小学里,校长很喜欢小动物,在他饲养的小动物中,他最喜欢一只叫“拉爱科”的小狗。他经常在课余时间带着“拉爱科”跟学生们一起玩耍。有一天,校长突然发现“拉爱科”不见了――最终,他在花园边找到了心爱的小狗,却发现小狗被剖开了肚子,内脏几乎全被掏了出来。“凶手”很快就找到了,是小学生麦克劳德。校长后来得知,这个孩子有一颗极强的好奇心,老是想看看狗内脏是怎样的,结果导致了悲剧的发生。爱狗但更爱学生的校长最终决定给麦克劳德以惩罚,罚他画两幅画――一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长大以后的麦克劳德成为一位有名的解剖学家,那两幅画至今还收藏在英国皮亚丹博物馆里。
看完故事,我也很惊叹这位校长高明的惩罚手段。麦克劳德后来的成功,肯定得益于他小时候校长对其好奇心的保护和引导。孩子有错,应该教育,但怎么教育却大有学问。
我们当中有好老师(包括我自己)总是认为教育有错误的学生就是把他们制服,让他们不敢再犯。于是乎学生一旦有点错误,就不分青红皂白大声呵斥、贬低,使孩子们稚嫩的心灵遭受到伤害。而故事中的校长呢,心爱的小狗被害,最初的校长一定是暴怒的,然而最后他却容忍了,而且给出了善意的“惩罚”。这不正像蚌面对突然袭入的沙子吗?――一种无条件的接纳与包容!
是啊,师者如蚌!孩子们的过失与错误仿佛一粒粒沙子,从某种角度来说,对蚌是一种干扰、一种破坏,甚至是一种侵害。然而,“伟大”的蚌却不仅仅默默接纳了沙砾,而且用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爱去浸润它,用自己的生命和精神去感化它,直至把沙砾变为晶亮闪光的珍珠。
师者如蚌。“蚌”是一种宽宏与无私,一种包容与接纳,一种博大与精深,一种至真与至诚……
师者如蚌。说的真好!这两天班中正好有个孩子因为带手机,在教室玩手机被领导发现而被停了课(有可能会处理的更加严重),孩子被家长领走的那一刻我还在想:走了就不要再来了吧,三番五次强调要求,不准带违禁物品偏要带来,现在好了,该回家了吧。现在看了这篇文章,读了这个故事,我似乎明白了该怎样正确处理这个违纪孩子。
此刻我在想:如果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都有“蚌”的意志与胸怀,那么我们的校园该会是多么明媚和灿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