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提供文化旅游的项目有很多,各种理念宣传五花八门,但我始终觉得各类广告词打动父母的多、对孩子收获的追踪总结很少。我家娃三岁的那一年,这些广告词都没能打动我,起码没有适合我带个小不点去旅行的项目。于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去了热带海岛。那一年,我们在海边看到了这样一条鱼。
我对娃说:快看,尼莫。孩子回答:她是尼莫的表妹,她只有一条花纹。当时我非常惊讶,因为不久前孩子抱着洋娃娃以为抱着故事里的公主,她分不清这两者的区别。但在三岁的这年夏天,她区分了故事和现实,还理论联系实际的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她是尼莫的表妹(翻译成教科书的语言,这两条鱼分别属于小丑鱼的两个亚种)。在我印象里,这是孩子第一次理论联系实际。我突然觉得,可以为了孩子安排文化旅行了,因为我想为孩子创造尽可能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让她慢慢形成自己的判断,从而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第二年,睡前故事连续讲了一阵子古代传说后,我们去了兰州。孩子很兴奋,说:这就是黄河啊,跟传说中的一样。我们从兰州出发,往黄河的上游走,拜访了伏羲,然后来到了唐曲这个地方。娃非常意外,一直追问:这也是黄河吗?这么清,跟传说中的很不一样啊。我说:要理论联系实际,如果传说都是真的,那就不是传说了。
再后一年去了草原,我给孩子讲了一个生态平衡的故事。因为人们很害怕狼,努力杀了很多狼,等我们娘俩去时草原上已经没有狼了,放眼望去到处都是这种老鼠不像老鼠、旱獭不像旱獭的小动物,还有它创造的满地狼藉的洞。这样的草地能喂饱的牛羊就少了,而且牛羊走路会崴脚。我教育孩子说:“看上去让你害怕的东西,可能是对你也是有帮助的,生态平衡是很微妙的。”孩子点点头:“原来是这样的啊。那,现在没有狼了”,然后很崇拜的看着我:“人类该怎么办呢?我们能做什么呢?”……于是那一整天,我们都在草原上打地鼠——当然,一个都没打到,进一步证明了狼的价值。
那两年我准备的文化旅游很受欢迎,娃的长进有多少不太好评(zi chui)估(zi lei),反正孩子一脸信服的表情很是让人幸福。但这样的蜜月期在差五天满七岁的时候结束了。那天是立冬,我准备了节气相关的内容带娃去郊外的南北湖采桔子。结果进了桔园,孩子根本不听我说什么节气啊立冬啊,人家忙着和桔园的主人聊天。
老太太跟孩子说,旁边的黄沙坞(专种桔子的村子)都被征地了,老太太家的桔园因为在征地线外侧,所以保住了土地。孩子听了扭头就问我:“中国是农耕文明,农民最看重的就是土地,为啥会同意把土地给别人呢?”我当场就蒙了:你如何对一个不满七岁的孩子解释拆迁呢?还没等我头疼完呢,孩子第二个问题紧接着丢过来了:“是不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打过来了?那,黄沙坞还是不是中国人的土地了?”孩子很紧张,但我却放松下来了。后面的两个问题很好回答嘛,不纠缠拆迁就好办。
从这天开始,文化旅行渐渐的越来越难掌控了。今年春节全家去了埃及,我准备的文化内容是文明古国的历史文明,所以行程主要景点是各种神庙。孩子直接表示不感兴趣,人家关心的是:美国和中国都是埃及的外国,为啥美元能用、人民币不能用?我……回答不了就只好引导她观察,比如宾馆门口的银行柜员机,看看都能取哪些货币呢(连科威特币都有就是没有人民币);再比如,闹市区的首饰店都接受哪些信用卡呢(有日本银行却没有银联)。
到埃及自然看到了很多当地人,下图是卢克索火车站抓拍的。右边两位是典型的阿拉伯面孔,左一是非洲黑人,左二是希腊面孔。无意中抓拍的照片,很接近现在埃及人口的种族比例。孩子询问的第二个烧脑问题是:这些人差别好大,他们为什么能组成一个国家。我很郁闷,我们是来看文明古国的好不好。既然回答不了,那就继续引导观察吧。于是我们无意中发现,埃及古代的石刻人像,明显和现代埃及人有很大差异,光看脸就能大胆推测:下图这四位不会是古埃及人的子孙。古埃及文明真的是湮灭了。
毕竟去一趟埃及还是挺不容易的,孩子你不能白来啊。逼得我实在没办法了,带着孩子玩看图说话。我哄她说:考古学家就是看图说话更厉害的人而已(反正神庙到处都是象形文字,这话没毛病),我们也可以玩看图说话啊。总算哄的娃能看一看我为这次旅游准备的文化内容了。
孩子逐渐形成自己的观察视角,有个象征性的行为。我忘了从哪一年开始,孩子再也不会说:妈妈,你帮我把这个风景拍下来。她总是自己拿起相机,用自己的眼光发现世界,然后把她寻找到风景拍下来。
但孩子毕竟还小,不论去哪里旅行都需要父母安排,文化眼光什么的也需要父母引导。虽然她很努力的跟在父母后面踩着轮子,但在思想上,人家早就放飞自我了。
可能因为这样的分歧和矛盾吧,我单独带孩子出门大致是H2的状态,不说每天要爆炸吧,起码很不稳定。她爸带她出门,大致是O2的状态,稳定性稍微好一点点。所以,只要有条件,我家还是尽量以“水”的形态出门。
从娃3岁开始安排文化旅行,至今已有6年了。回过头看看,当初的设定的目标怎么样了呢?现在说要她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还早了点,但她确实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也多少有了些自己的观点。说这话时,我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开心,反倒是有点难过,或者说是酸涩。
我是希望娃能有自己的观点,但我没说她的观点要跟我不一样啊;我是说过理论联系实际,但我没想到这么快我的经验总结对她来说只不过也是一种理论而已,可听可不听,远不如她实际的体会重要。
既然那么酸涩,我为啥还要继续安排文化旅行呢?——首先,我自己玩得很开心,哈哈。其次,时光易老,孩子很快也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话翻译一下:她很快就会离开我。趁现在还能带,就再多带几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