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的梦想,让孩子一生幸福,就是最大的成功!所以,不要父母们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不要再逼迫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让孩子做个幸福快乐的普通人没什么不好。
壹
近来,孩子厌学的比较多。有的是产生了不想上学的想法;有的是已经付诸了行动,赋闲在家;更有甚者离家出走;这些孩子中有的成绩在班级前几名,有的也在中上等,成绩一塌糊涂的只占了少数。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本该呆在学校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专心学习的孩子,产生了厌学的心理。
有的孩子说,看到学校都想哭!
有的孩子说,再让我上学,我就不想活了!
有的孩子说,上学没有用,我不想再浪费时间了!
有的孩子说,上学压力太大了,活着除了学习,什么也没有!
父母对我的期望值太高了,无论怎样努力总是达不到,干脆放弃算了!
……
以上厌学的原因中,父母的期望值太高几乎存在于每个孩子的厌学原因中。
父母不切实际的要求,后果是容易使孩子产生害怕失败的心理,继而导致上进心丧失和学习动力缺乏。特别是当父母采用强硬专制的手段时,孩子便会以一种逆反的行为报复父母的不公正。老师教育学生,父母教育孩子,往往以“头悬梁,锥刺股”、“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精神教育孩子。
有些父母因为种种原因自己上学时成绩较差,期望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由儿女来实现。于是不顾孩子的内心感受,对孩子学习严格要求,使孩子产生厌恶情绪。有的父母为了使孩子学习成绩不受干扰,剥夺了对于孩子正常的玩玩游戏、交友、兴趣爱好等权利,结果使孩子的心理营养严重缺乏,反过来影响了学习,出现厌学情绪。
贰
著名散文家林青玄在文章中写道:我小时候读书差,考试都考红字,就是考不到60分。有一年考试,我好不容易考了一个超过60分,很高兴,拿回家给我爸爸看,我爸爸正吃饭,他放下碗哈哈大笑。哥哥姐姐很奇怪,考这么烂还笑,爸爸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找一个接班人,现在终于找到了。我一听坏了,爸爸是农夫,向上三代都是农夫,我不要做农夫的,所以后来就用功努力读书。
我发现大陆家长很在意成绩,都想让孩子考第一名,其实,现在世界精英都不是当年的尖子生,他们在班级的排名是第七名到第十七名。原因就是这些孩子人际关系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后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压力小,生活更轻松,是创意最好的。
如果你的孩子是第一名,那就让他别那么努力,轻松点进七到十七名里,那才能成功嘛。如果你的孩子是后几名,那就让他努力进到前17名里面。
在北京中考成绩公布,很快,白岩松就知道自己儿子的成绩,“是个高分”。白岩松松了一口气,不仅因为儿子“考得好”,更在于“没考得太好”。中考前,他和孩子开过一个玩笑,“你要是考上了北京最好的高中,我跟你急,你要是考了第一,就跟你断绝父子关系。”
白岩松小时候对成绩并不是“很在意”,中考时,他只比当时的重点高中录取线高出一分。就在中考的前几天,他的精力还放在黑泽明的《姿三四郎》和卫冕冠军阿根廷0比1负于比利时的世界杯揭幕战上。
那是1982年,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火遍大江南北,白岩松躲在同学家的黑白电视机前面正看得津津有味,却被母亲逮个正着。
这种“不好好上课,不好好学习”的习惯一直保持到高中,整个高一高二,白岩松在老师眼中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差”学生,用白岩松自己的话说,“我最惨的时候,混到全班倒数第二。”
直到高三,到了“之前陪你玩的同学都跑去复习”的时候,白岩松才意识到,“是该冲刺了”。接着,他用了一年的时间,从倒数的位置追到了全班前10。在最后一个学期的模拟考试中,如果不算上外语,他的成绩总分在全班就是“第一、第二”。
白岩松说:“我不觉得这可以让其他孩子借鉴,因为我是文科,可以完成这个逆转,理科可能很难。”更为重要的是,白岩松有着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规划,而不是没头绪地复习。
叁
父母如果对孩子期望过高,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因为父母的期望让孩子跳起来也够不到,终有一天孩子就会失去对目标的欲望,对自己产生深深的挫败感。
在我儿子小的时候,我也曾对他寄予厚望,期盼他能学习成绩超级棒,将来读名校进名企。儿子虽然从小长得又瘦又小,但是机灵活泼,和楼上楼下的小孩子都玩得很好。
但是儿子上学后,学习成绩总是在中游晃悠。我很着急,总是不停的催促、要求。一颗心整天因为他的学习成绩提着,不敢放下。一向活泼的儿子变得有些焉头焉脑,在我的死命催促下成绩不但没有任何的好转,还出现了些许的下滑。
后来我不在那么的看重儿子的学习成绩,而是多关注他的兴趣爱好,他反倒逐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抱有一颗平常心,别逼孩子什么都比别人强。让孩子“不做人上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
了解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
“因为我是菊花,所以请别让我在夏天开花。因为我是白杨,所以请别指望从我身上摘下松子。”
作家毕淑敏说;人活着总在追求幸福,那么自给自足的幸福感从何而来?有钱就是幸福吗?女孩儿一定要长得漂亮才能幸福吗?接受最好的教育就是幸福吗?
这些都是不能画等号的,但是人们一窝蜂地把这个问题简化成为“永远的第一”就是幸福,但世界上的“第一”是没有穷尽的,真正的幸福应该是有意义加上长久的快乐。因为快乐是一种停在表层、比较短暂的人生体验,吃喝是快乐的,但还不等同于幸福,不等同于有意义。
所以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来教育孩子,就是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好孩子是已唤醒了内心种子的孩子,他们认识到了自我,坏孩子是还没有唤醒的种子,没认识到自我,就浑浑噩噩地活着。
肆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我们中国家长和西方家长相比最大不同点就是我们无法接受我们的孩子将来可能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这就是现实。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的时候谁站在第一排、第二排根本不重要。甚至跑完了一万米谁在第一、谁在第二也不能决定哪一个就是最先达到终点的。
但是,今天许许多多的家长都在拼命的“抢跑”。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家长,像今天中国学生的家长如此的热衷于“抢跑”。
我始终不认为强化训练能培养出我们所谓的成功的人,当然成功没有一个唯一的标准。但是,平常的人就没有幸福吗?难道我们是一个普通人就没有普通人的幸福吗?我们普通人就没有权利谈幸福吗?其实我们今天看到大量的人是普通人但是他们生活很乐观、很幸福。
我个人的建议是希望家长不要看重“抢跑”。希望今天能够更加理性的来对待家庭教育,对待孩子的成长。
让孩子持一颗平常心,接受自己成为一名绝大多数的普通人,让他们拥有良好的心态,能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低谷与巅峰,让他们在任何时候都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家长和社会应该给孩子营造这样的一个氛围——以一个健康平和的心态追逐梦想,二者并不矛盾。
在中国最重要的是把“成功”二字破解掉,建立起这样一种观念: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为外界的评价所困扰,产生自给自足的幸福感。”
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是真实的本领,而真实的本领不是来源于技术,而是热爱,一个人不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又怎么能超越他人呢?
尊重孩子的梦想,让孩子一生幸福,就是最大的成功!所以,不要再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不要再逼迫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让孩子做个幸福快乐的普通人其实没什么不好。
图片源网,如有侵权,望告知,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