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第5章摘抄(下):
对立认证。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一个人不做事,是不会暴露自己的缺点的,因为人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会暴露缺点。(P185)
那些不停抱怨“上司的愚蠢”的人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不过是把“上司很愚蠢”作为自己偷懒的借口。他们并不清楚自己的可笑与可悲:既然上司那么“愚蠢”,自己又为什么要用宝贵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为这个“愚蠢”的上司打工?那么少数能够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人是不会抱怨“上司很愚蠢的”,他们要么想办法帮助上司解决问题,要么在爱莫能助的时候自行离开。(P187)
所谓的“情商”,从根源上朴素地看,还是思考能力问题。一旦意识到对立认证的存在,应该“哪一个更合理、更现实就接受哪一个”,而非“哪一个更积极就接受哪一个”,因为后者只是自我欺骗而已。(P187)
张冠李戴。有时候,论点和论据之间尽管全无逻辑联系,却可以用一种“显然合理”的姿态绑在一起——好像还有那么一批人热衷于如此操作,因为他们发现这样张冠李戴、胡搅蛮缠竟然非常奏效。(attitude分值100,useless等分值也等于100,bullshit分值103……)(P188)
辨析感悟。与其关注成功者,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成功背后的东西很难看清楚,所谓成功的真实性也很难判断,成功者又会有意无意地美化和包装他们的经验,而这一切,都在干扰我们的判断。观察失败者相对容易得多,因为失败者的失败往往是明显的、确定的,失败的真正原因也往往很容易查实。(P197)
克服恐惧。古人说,人贵自知。摆脱“自以为是”陷阱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正视自己的恐惧,因为恐惧永远存在。现今的自然界中,绝少有动物以人为主食,但还是经常出现人被其他动物咬伤或吃掉的事情,这主要是因为那些动物被惊着了、害怕了,才会主动出击。同理,那些突然放弃讨论,转而“变”得不理性的人,只不过是因为在那一瞬间让恐惧占了上风,而勇气消耗殆尽。不要以为自己拥有无比的勇气,不要以为自己没有恐惧,总有那么一个时刻,我们的勇气不能抵御我们的恐惧。所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能理解别人的恐惧呢?(P200)
辅助工具。恰当而又正确地使用语言,可以帮助修复思维漏洞。(P201)
为了避免将来的尴尬,必须在今天就采取正确的行动。(P206)
【思考】
01
某一届“做自己”论坛的一位嘉宾在演讲中提到她的父母认为除了进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其他的工作都不是“正式工作”,但实际上,这种出于真心却荒谬的理论,,贯穿于我们从小到大——学习、就业、恋爱、结婚、生子等每个阶段,当我们经历越来越多的事情后,发现很多所谓的“过来人经验”都局限于个体的经历,只是感悟,而非道理,有些甚至和现实背道而驰。比如在父母年轻的时候,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只是“少数”,有很多父母甚至闻所未闻,在他们看来,国有单位意味着良好的保障。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社会经济的组成与多年前已经大相径庭,随着自媒体的兴起,有越来越多的个人涌进创业浪潮,这在多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02
生活中的冲突都是源于根深蒂固的恐惧:害怕被拒绝、害怕被否定、害怕被伤害……而争吵是用外表的强势来掩饰内心的懦弱。避免争吵的有效途径是:找出自己的恐惧,直面它们,而不是用过激的方式去掩饰。另一方面,运用心智的力量积累勇气,正如心理师占海燕所说:“我们永远要知道,无论何时我们都是有选择的,既然我们选择成为了这样的自己,就要去承受这样的自己将要面对的生活,也可以选择通过发展自己,去过更好的生活,而不需要一味的瘫坐在地上,将所有可以怪罪的人和事都抱怨一通,毫无意义。”
03
说话是司空见惯的日常活动,然而我们常常忽略使用语言的习惯左右着思维的习惯。李笑来老师以“要是……就好了”句式为例,分析不良语言习惯的危害。
有次在医院排队,排在身后的是一位带着三岁儿子的父亲,我夸小男孩很安静很乖,那位父亲立马不屑地看了儿子一眼说:“他在家可不乖,出来看到陌生人就怕,真是没用”,我觉得有些尴尬,试着扯开话题:“他眼睛真大睫毛也长”,那位父亲仍然用不屑的口吻回答:“有什么用?他就是没用!”我看着小男孩低头不语,便停止了对话。相信这位父亲对儿子寄托了不少希望,但他的语言会给幼小的心灵带来难以估量的伤害。
在平时与人对话过程中,或是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中,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值得我们更多的关注。
04
未知永远存在,恐惧永远存在,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一样,不同的是,有的人坚持学习和成长,有的人却放弃了思考。
【行动】
1.阅读《不抱怨的世界》,有意识地减少抱怨。
2.关注自己的高频语言,警惕“要是……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