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生物钟很混乱,晚上睡不着,白天困到死,做的梦也各种奇怪诡异,并且多是噩梦。想想好久没有念叨念叨了,很想写点什么,但是不知道要写什么好,就随便写写最近的见闻。
这学期是历史上课最少的一学期,但是不幸却是课程平均压力最大的一学期,实变,时序,微观计量,大把的数学英语,再加上要做的两篇论文,Sargent大佬布置的QuantEcon的课程,马上要到来的G,看起来时间很多,但都被无休无止的数学和英语淹没。再加上各种各样来自外部的工作,无论是整时间还是零碎的时间也都被挤压地一点不剩。课程开始变少,事情依然在不停地积累。想起大一的时候,大三学长和我说,大一到大三,课程越来越少,事情越来越多。现在想想,真是感慨万千。原本计划趁着最后一个安稳待在厦门的学期,好好的逛逛厦门,可是连续的阴雨、身体不适、玩伴们身体不适或者太忙,打乱了开学的旅行计划,于是默默继续了泡图书馆和自习室的生活。
G真的是一个难熬的东西。看的都是看不懂的单词、看不懂的句子。单词背了就忘记,题目根本做不动,长难句根本分析不动。但是G真的对读论文帮助很大,上了寒假的G班以后,读论文变的轻松很多,就立刻明白了G的意义。但明知如此还是学不进去英语,更喜欢潜移默化地在啃专业材料的过程中提高。在别人的印象中,我似乎是一个可以同时做很多事情,可以在面对G的坑还能淡定地做别的事情。其实我只是习惯于把需要做的好几件事情合并起来做而已。我不羡慕自己,因为自己清楚,很多时候都是被逼出来的。问到好几个大佬,都是和我同一天考G,默默准备垫底。
Real analysis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概念其实也不那么理解,但是一看例题和习题就找不到北。仔细分析下来,感觉问题不一定出在自己身上,课本要背很大一部分锅。很多概念没有讲细致,在例题中就强行使用条件,让人摸不着北。还有一些概念大概是默认数分学过,可是我翻遍记忆也没有找到任何痕迹,后来发现也确实是没有学过。总之知识点和题目的逻辑体系中间有断层,让人看着很不舒服,打算放弃掉换英文课本读。
Time Series感觉有点枯燥。可能是宏观方面的背景不够,以及对动态问题的概念了解太少,学时序感觉不如之前学随机或者现在学实变一样能找的到着力点。如果不出意外的话,QuantEcon的课程应该恰好补充了这个空白。对统计确实不是那么有兴趣,还是更喜欢带着故事的经济模型和计量模型。
Microeconometrics是男神的课,一如既往的男神风格,深入浅出,大一的英语系学妹都表示可以听懂除了数学推导以外的大部分内容。只是可惜的是大部分内容都在上学期以前被零零散散地灌输过很多,或者啃过Discrete choice methods这样的进阶资料,原本要学的Dynamic programming也被从Syllabus里删除,真正需要学的新知识不怎么多,更多是整理体系,没有太大压力。正好QuantEcon也填补了空白。只是为了照顾助教,需要重新熟悉一下R做作业。
组里这学期终于稳定下来了分工和分组,各方面人员也都基本上凑齐,只是整个团队的磨合还需要很多时间。这学期最大的主题是去中心话,让团队不再依赖我也能有足够的价值。团队终于大到我没有能力handle,也差不多到把团队慢慢转交给学弟学妹们,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的时候。渐渐地在把内部管理工作交给接班团队,把精力集中到了产出和树立项目品牌两个关键问题上面。目前情况还算良好,只是让整个团队粘合在一起,非我一人之力可以做到,更多还是随缘。以及开始慢慢从各个方面给队友们解释自己每一个大大小小的决策的思路和意义,让他们也开始形成全局意识和动态优化的意识。太多太多系统或者零散经验和想法想传授和引导,也在慢慢探索合适的方式,让大家能跟上我的步调前进。无论是协调年级不同、背景不同、兴趣和激励不同还是时间预算、精力投入的不同,以及未来的扩招思路,仍然需要我仔细地考虑、细细地处理,自己的担子仍然不轻。挖坑能力越来越强的我不再担心找不到合适的方向,更多地是担心过快的发展会打乱团队的脚步。也在一次一次磨合团队的过程中,开始明白,真正重要的永远是合适的人,而合适的事情和合适的团队习惯只是纽带,虽然纽带必不可少。一个需要保持高创造力和高执行力的团队,需要很多很多明的暗的努力,需要关注到每一个人,需要合理地搭配整个团队的人员背景,需要合理地分配任务、分配职责,磨合工作流程,总结问题和经验,以及背后非常重要的提供一个稳定、有效的激励,特别是解决学长学姐带学弟学妹,以及学弟学妹愿意学习的两大关键激励。幸运的是,清晰的团队定位和充分的策略准备,这个问题我解决的还算不错,所以整个组的氛围一直处在一个非常好的状态。可能这个项目是我目前为止最成功的作品吧。
论文一如既往地不顺利。两篇论文,一篇继续对数据做宏观方向的描述统计,给其他论文做铺垫。iCPI的结果并不尽人意,在考虑数据量足够的情况下重新寻找方向突破,目前只能扔着等数据,先把描述的方案写好。目前卡在了一些检验上面。一篇微观方向的结构实证,更多感觉像是在做一个练习题,因为主要思路来自导师,而自己内心并没有办法确定目前这么做能够让最后的故事充分说服自己。在等组里的进展,看有没有可能从别的方向突破。目前也卡在了一个概率模型上面。由于计划的两篇论文方向很互补,所以并没有额外增加负担。只是数学模型本身不是我的重点,打算交给合适的人研究。
QuantEcon真的是个好东西。明明都是学过的数学,被大佬一点拨,直觉上的理解就变得格外清晰,甚至很多问题是我在一两年前刚学就开始思考但是一直没有结果的一些问题,那种醍醐灌顶的兴奋感真的很让人舒爽。后面的课程开始难起来,不过还远远没到不能handle的程度。练习题也只是计算量大一些,不能算难度只是比较繁琐,比较考验耐心,特别是各种矩阵运算,让我感觉自己从来没有学过矩阵。大佬让我10天看一课,一天就写完一课的代码和练习的我觉得特别郁闷,不知道要怎么才好。可能外国人真的低估了我们数学课的难度吧。
刚抱上大佬大腿那几天,整个人好像恋爱一样,从头到脚都很兴奋,好像飘起来一样,见人就要得瑟。之后冷静下来以后,开始变得茫然,不知道如何和一个完全不对等的人相处,发邮件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一句话说错了让大佬印象不好,患得患失的。虽然大佬给自己的感觉非常舒服,不像每次找导师都被虐的自信心全无,可是心里却害怕地多。突然就明白自己为什么内心深处如此抵制恋爱,甚至抵制一切亲密关系,因为害怕自己陷入一种不对等的关系中变得失去自我。如同很多很多种焦虑一样,这种社交焦虑也一直困扰着我。因此一直在给自己出题,让自己学着和不同的人交流相处。虽然也开始慢慢做的越来越好,有越来越多聊的来的朋友,但是唯独忘记了审视自己的内心,剖析自己的焦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于是这些日子里,开始放开自己的束缚,也让很多基友感觉到风格的变化。
这几年一直都处在一种高度焦虑的状态。有时候想,如果自己没有这种焦虑,那么不会每天不学习就难受,也就不会逼着自己24小时学习,也就不会越来越能安排自己的时间。如果没有这么焦虑,我也不会经常因为过度焦虑而濒临崩溃,不会即使在正常情况下每过10分钟就开始分散注意力然后不能集中,也不会让自己经常长期处在心情低落的状态。这两年,我一直学着和这把双刃剑相处,学着让自己走出混乱,学着让自己面对自己的不安、自卑和懦弱,学着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处理而不是宣泄情绪,也学着用专业知识理性化、客观化自己的世界。渐渐的,世界开始越来越平衡,自己开始变得越来越平衡。
这么想想自己好像过的还算不错。只是总感觉少了点什么,有种说不出的异样的感觉。我大概还会一直一个人下去,也还会试图理解别人的孤独。看了那么多迷茫和孤独,也会觉得单调。大概如此,才一直被外界和被自己推着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孤独之路吧。然而特立独行总是要付出代价的。不过想想这个世界的所有人本质都是孤独的,也就不觉得很惨了。虽然心里还是希望有人能懂,但也不会把期待存在这里。还是会总更多精力去了解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所有焦虑、所有迷茫、所有不安的起源和发展,去理清来自内心和外界的纷扰,坚守住最核心的自己。
现在再回头看四年前看的『自卑与超越』,真的是字字箴言,说尽自己的内心。此时此刻,以及曾经的和未来的很多个此时此刻,我想我需要的从来都不是安慰或者鼓励,而是理解。所幸还可以从书里获得理解,难怪有人说,读书是和先贤交流思想,缓解孤独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