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人群:
想要提高学习效率,缓解学习焦虑,知识狂躁的人。
想要改变每天刷刷刷的状态的人。
首先,提出两个问题
1.碎片化学习是怎么一回事?
2.我应该怎么学?
1.1 背景
碎片化的时代:永远在线,随时干扰,信息超载,思考变浅
两个方面:
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
全世界每天有4000本书出版,超过4亿个字;
纽约时报一天的文字量等于牛顿同时代的人一生的阅读量;
一个专业领域,每天大概有200个公众号正在注册,有近1000篇文字正在产生……
知识的储存能力,人类早就被电脑完胜了,知识的搜索和链接能力,才是学习的核心竞争力。
另一个趋势也很明显:知识碎片化。
首先时间和空间被打碎,移动手机允许你在三站地铁里听完一本书;
其次被打碎的是信息,如果你翻知乎、今日头条或者某个博客,你并不会像看一本书一样,知道前面一章讲什么的,后面即将讲什么,除了标题党,你根本对下一个博客、内容毫无预期,只能被动接受;
现在我们干什么动不动手欠,就要去摸那个手机,刷个微信,刷个今日头条什么的。我们有太多的事情要同步运行,分头照料,所以我们拿不出整块时间了。可是读书上学这种事是要花整块时间的,一本书20万字,怎么也得搞个三四天,上个学几年,最短的短训班也得好几天,你越来越花不起这个时间。
1.2 误区
收藏不等于学会
收藏了不能就学会了,一段时间后你可能连收藏这篇文字都忘了,收藏能够非常强大的缓解人们的焦虑。但这种缓解其实不是真正的缓解,它只是给你造成一种幻觉,及时收藏了这些知识就是你的了。其实,如果你收藏了不看的话,你不去碰他,它并不是你的。你必须要破除这种幻觉。
2.五个关键词
缝合碎片概念到人格目标
一目标
带着目标导向来执行碎片化学习。目标-方法-行动。
只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去寻找方法,最后落实到行动上。
从身边问题的,需要解决的事情开始,提出想要问题。
二人格
寻找途径 人事书
找学习资源的能力,就是搜索能力。
大部分人找资源,第一反应是上网,或买本书。这很容易陷入困境,因为网络是个无底洞,这里翻翻那里看看,一不小心,2天都出不来。要把书里面的内容消化用完至少2周,前提还是你选对了书。
信息爆炸时代,最重要的不是增加信息,而是筛选和删除信息。
所以其实最好的方式是:
1. 从有经验的人开始,根据你提出的问题,给你清晰的建议、方向和边界;
2. 找到行业对标,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
3. 进一步用网络搜索资料和书的总结和评论,最后才是系统的看书。
三概念
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
概念就是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然后存在脑子里。当遇到相同的事情的,你马上就能明白知道怎么回事。比如手机,你知道这是什么,能干什么,再比如微信,你知道能用来干什么。概念就像存放在你们房间里的物品一样,需要我们不断的分类整理的,并且能够被不断的修正使用的。不然就是一堆存放在你脑子里的垃圾。知识是网状的,立体的储存在大脑里的。所以我把知识系统比喻成一棵树,一个领域的知识系统不断完善就是一棵树不断长大,枝繁叶茂的过程,树上结出的果实就是我们可以实际应用的工具。
四碎片
碎片化的时间和知识
首先,知识的产生是碎片化的,那些再聪明的大脑一个时间点上,也只能产生一个念头,一个假设,一个结论。然后可能当论文就发表出来了。这就是知识的产生场景。
其次,站在学习这的角度来看,知识碎片化是一个最终结果。比如你去读一本书,学一个学期的课,最终留下来的是啥?那不就是一些碎片化的印象吗?几个动人的场景,几个金句,几个精辟的结论。读完一本书能够留下这些就已经很好了,说明你没有白读。上课也是一样的。
学习就是把碎片化的信息总结成概念,网状化的存储在大脑里,然后线性化的表达出来(写作、演讲)。
五缝合
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一次。
把新概念链接到已经建立的知识系统中,就是一个缝合的过程。就是一棵小树苗不断长大,开枝散叶,开花结果,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
比如说看到一篇文章,很有启发,收藏之。这没有用,过几天,你就全忘了,可能你连收藏过它都忘了。
收藏之后,写一句话(读书笔记),这篇文章哪里给了你启发,这个知识有什么用。或者修改标题,添加几个关键词,方便你需要的时候搜索他。这样就把新概念缝合到知识系统中了。
3.总结
通过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的优化提出问题的能力,自我迭代,优化解决问题的算法。总结概括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的算法,就能够演化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碎片化时间,可以高效的不断扩大与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但仍然需要持续的刻意练习。需要沟通和讨论。
行动学习理论认为,人要掌握一门技能,需要有10%的时间学习知识和信息,70%的时间练习和践行,还有20%的时间与人沟通和讨论。这个原则叫做721原则。
参考文章:
1.为什么越学反而越蠢?——碎片化学习是个骗局 古典
2.这一代人的学习 罗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