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差的列车上,听了罗辑思维今天的音频,是关于梁宁的产品思维课程。但整段音频讲述的却是怎样了解一个人。
当谈到内心边界这个词时,还是比较陌生的。但听完整个音频后,产生了“哦,原来是这样”的感慨。
简单讲内心边界分为内部边界和外部边界,内部边界翻译成普通话就是让人有存在感的事情,外部边界是让人恐惧的事情。
举个例子,一个人特别喜欢穿漂亮衣服,那么翻译成感受就是,别人觉得漂亮让她有存在感或者她对青春不再充满恐惧。
每个人的内心边界不一样,比如遇到同样的敌人挑衅,足够强大的人感受到的是愤怒,不够强大的人感受到的就是恐惧。
从产品的角度讲,这个问题其实很重要。只有正确地了解了产品受众的心理边界,才能设计出更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
但内心边界是不是那么容易了解的呢?显然不是。我们想了解一个人的想法通常有两种途径,第一看他说了什么,第二看他做了什么。而这两种情况有时侯是完全相反的,我们该怎么做决定呢?
比如索尼公司召开会议,讨论黄色和黑色哪个颜色的音箱会更受消费者欢迎,大家各抒己见,经过热烈讨论,得出黄色更受欢迎的结论。而会后组织者让参会者每人选择一个音箱带走,大部分人却选择了黑色的。是他们会上说的不是内心所想吗?当然不是。但我们应该相信哪个结果呢?每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我们当然要相信眼见为实。因为行为才是受一个人潜意识支配的。
运用不同的方式去充分了解用户的内心边界,才能让产品直达用户内心。
在生活中运用好这个概念就更重要了,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人需要了解,父母,爱人,孩子,朋友……当然还有自己,如果都能用心去感受他们的心理边界,将十分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同时让自己产生满足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