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治疗是否真的有效,人们都会认为某种疗法对他们有所帮助,这种倾向就是所谓的安慰剂效应。
比如说生理盐水注射液在减轻疼痛方面的效果大约相当于吗啡的70%,大约有29%的抑郁症病人服用安慰剂后(糖丸和生理盐水注射液等非活性物质是常用的安慰剂)报告症状缓解了等。
而且这种好转并不是虚假的,据研究显示,在服用了安慰剂后,与疼痛有关的大脑活动会减弱,也就是说,疼痛是真真切切地被缓解了,病情也确实会好转。
那为什么会出现安慰剂效应?这与人体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关。安慰剂会改变我们对将来情绪和生理反应的预期,当我们相信我们能变得更好时,我们确实有一定几率会变好。
这也是市面上各种奇奇怪怪没有科学依据的疗法盛行并且都有人拥护的原因。安慰剂效应告诉我们,哪怕疗法并不是真的有效,在安慰剂效应下,也会出现真的好转的病人。
但如果你认为只要出现好转就够了,管它是不是因为安慰剂效应,能让人好转的疗法就是好疗法,那可就真的大错特错。
首先,在治愈几率上,真正科学有效的疗法的治愈几率是比那些奇奇怪怪疗法的治愈几率高很多的。比如一种叫做琥珀盐酸的缓解偏头痛的药物能让57%的病人在两个小时内症状得到缓解,而同等条件下,安慰剂效应只能做到21%。
这就涉及到了机会成本的概念。当我们把时间、精力和金钱放在某种“神奇”的疗法上时,就同时意味着我们放弃了真正科学的疗法,换一种方式来理解,就是相同的付出却带来了较少的收益。
其次,以上讨论的前提是那些“神奇”疗法尽管没有好处,但也不会有害的情况,就像糖丸和生理盐水。但不幸的是,有些药物或疗法是会带来难以估量的危害的。
想想杨永信。
真真切切的恶魔在人间。
以上谈的都是安慰剂效应的积极作用,但事物都有两面性,安慰剂效应同样可以是有害的,当我们以为我们得病了时,安慰剂效应能够通过证实或强化想象中的疾病来诱发真的疾病。
所以,当身体不舒服时不要自己对着症状胡乱猜测,老老实实去医院让专业人士解决就好。
——基思.斯坦诺维奇《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心理学的本质》读书笔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