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还没走出盛夏的及地长裙,却已过了中秋。
猛然降临的一股冷空气,又仿佛踏上了冬天的节奏。
你打电话问我,冷吗?
我没有出声。
我脑海里出现的是一篇曾经看过的微博:你住的城市下雨了,很想问问你有没有带伞。可是我忍住了,因为我怕你说没带,而我又无能为力。
既然选择两地相隔,那么静心冷暖自负吧。
> > > < < <
爱的极致是陪伴。我想,这应该适于所有的感情,如若朝朝暮暮已然一种常态,相信幸福,也自会春暖花开。
只是,世人都在说陪伴,都渴望陪伴,世事更多的却都是在陪伴之外。要不,“留守”二字也定不会经常性的被推上风口浪尖。
农村,现在生活是比原来有了很大改善,可这种改善,更多的却是用那些打工者的背景离乡换来的。如若在家死守着一亩三分地,最多也就能保证一家人最最基本的生活。而小孩读书,家人有个头痛脑热便会让人乱了阵脚,那就更谈不上精神层面的享受生活了,像偶尔去旅游,去看电影什么的。
有钱,事业有成的人,乡下也有,但大多这样的人早已于第一时间脱离了农村。他们的视野他们的能力更适合扎根城市。而留下来的大多数,守着家的都是靠一份耕耘挣取一份收获默默付出的老人,大多数的年轻人却是为了让小孩子有书读,为了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漂泊辗转在外,有的即是一生,直至做不动了才告老还乡。
原来在杭州有个同事的姐姐就是这种情况,我听同事说起的时候,他们两口子从安徽到杭州打工快二十年了,都没什么文化,一个当保安一个在超市上班,独生子生下来六七个月,断了奶就扔老家交由婆婆带。
安徽到杭州,虽然说起来不是特别远,他们家却是在偏僻的乡下,为了省钱,他们一年也难得回去一趟,宁愿多寄几百块回去。
对于他们来说,只对儿子生养,育却是缺失的,太多的遗憾太多的无奈,经常让他们提及便泪满眼眶。
不过,现在好了,儿子高考不理想,不愿意继续读书,也去杭州找工作了。怎么说呢,至少一家三口现在是苦乐相伴了吧。而只要年迈的父母自己还能动的了,他们应该都还是不会想着回老家去守着那一亩三分地,毕竟儿子大了,用钱的地方更多了,还得娶媳妇呢,而两口子自己的养老钱也得开始备点了。
从第一批南下打工的人开始,这么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农村人,基本上过的都是这样聚少离多的日子。从挣钱结婚,挣钱盖房,挣奶粉钱,挣学费,再到帮子女挣结婚的钱,买房的钱……
> > > < < <
这已然是一种社会常态,身处其中的我,又能怎样呢?
改变不了的,只能说服自己试着去理解去接受。然后尽可能的缩短时间的距离,不要让它遥遥无期。
我想,心里存着的一份牵挂,一份未来,一份无时无刻不在的期盼,定能抵御这偶尔冒出来的低落与伤感,让心依旧迎着阳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