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了,忙于事务,还没有听课呢。早餐时嘱芃芃,安排听一节英语课。根据大家的课务安排,定在第四节李老师的课。
其实自己英语是不懂的,大胆估计,单词量也就100左右吧。敢进英语课堂,除了职责与胆量外,更多的是想从学困生的视角来体验我们的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应该是老师引领学生从不会走向会的过程。作为不会英语的我,在这节课上有没有可能会一点儿呢?或者,至少,这节课能够让一个如我这般英语基础很糟糕的学生停留多长时间呢。
眼保健操做过了,科代表组织两分钟的检测。老师开始了教学活动。呵呵,对于听不懂英语的我来说,讲述一下这节课的流程也是蛮困难的。好像老师通过放音乐让学生读句子,在读中还不断地给予节奏支持。学生兴趣还是蛮高的。毕竟有节奏,有点像饶舌,这个过程重复了好多遍,孩子们也在老师的推动下,声音越来越大,老师重点强调了“sh”的发音。接着,老师又出示了几个含相同字母的单词,鼓励孩子发音。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好像迁移得还不错。后来,又让学生朗读,并自己改变人称,孩子们的兴趣也还挺浓的。在这个环节结束后,老师专门就一些相同事物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区别做了讲解,让学生了解了诸多“厕所”“电影”等中文英美两国英语单词的不同。最后 一个环节是出示一张PPT,指名学生朗读上面的内容,老师进行讲解。课堂结束时,老师布置了做道具、小组预演等任务。
整节课听下来,感觉还不累,配上节奏的饶舌式朗读还是让人蛮有兴趣的。学生朗读热情很高,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在最后朗读里没有被选中,还有不少学生发出了遗憾的叹息声,这让我有点意外。其实,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相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兴趣和习惯更为重要。尤其是,英语学科,如果在小学阶段就对其恐惧、厌烦甚至放弃,那就麻烦了。李老师本节课在课堂氛围的创设与带动下,做了较多的工作,效果也很明显。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孩子对英语学习保持兴趣,假以时日,他定仍能慢慢地走远。
可是一节课光热闹肯定也是不行的,学生的兴趣也有几种:有的是停留在感官上兴趣,如觉得好听、好看等,这种兴趣是短暂的,只图新鲜;有的是停留在情绪上的兴趣,觉得好玩、愉快,这种兴趣也不长久,因为情绪本身就是漂浮不定的;有的是停留在感受上的兴趣,觉得有意思、有发现、有收获、有变化等,有获得感。这类兴趣就可以持续较长时间。因为是他在自主参与中产生的,是他所能自控的。即只要自己再去做类似的事,很可能也能得到相同或相似的感觉。我们所期待的学习兴趣,主要是这一类的。
这节课有几个地方如果调整下,也许能让学生多些获得感。如“sh”的不同发音和美英两国相同事物的不同说法,老师不要急着提供,而是在前置性学习中布置学生自己搜索,然后小组分享,再进行归纳总结。学生不是被动接受,可能就更容易掌握。呵呵,即便在分享中出现错误,也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再如,朗读部分以齐读为主,虽然有气势,但总少不了南郭先生。如果小组读、个别读组合进行,可能指导起来会更精准些;一节课,老师出示内容,引导学生,小结内容,布置任务,学生学习太被动了,如果给学生质疑、小结的时间和机会,就可以促使学生自我整合知识,加强了思维训练。
英语课,兴趣很重要,但仅有兴趣不行,只有结合自主探究和思维训练,学生学习的获得感才会增强,学生也才是真正地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