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xx,您已成功订阅······”。不知何时,我的手机微信上“时尚女装”把我当成女士,老发女性养生、养颜、穿衣打扮的信息。我只有偷笑了,看人家那么关心,我就变一回性,来谈谈女士穿衣打扮的话题。
过去有一部很出名的电影《人到中年》,借问一下,女人到中年最怕的是什么?其一,年老色衰,成黄脸婆;其二,怕男人嫌弃,变心。五个字:色衰而爱弛。
担心不是没道理的。古代皇宫里的女人,二三十岁就算色衰,皇帝就不再稀罕了。“雨露由来一点恩,争能遍布及千门?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年轻轻的遂成了宫廷怨妇。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歌女,年轻时名动京师,“名属教坊第一部”,无数达官贵族子弟围着转。“老大嫁作商人妇”,有解释成年老色衰,其实是年长色衰,最多30出头。
从生理学讲,女人最好的年龄段大致是在15——25这十年之间。一开始如初升太阳,气血充盈,红白二色,肌肤有光,有弹性,以后便呈下降趋势。自然规律,谁也没法。但先天有缺,人为能补,这就靠打扮了。
一位朋友老埋怨自己老婆不会打扮,不装点门面,十分懊恼。说实话,他老婆论长相、个头,绝对说不上丑的。就是不会拾掇,一副柴火妞模样,不够洋气。我们说,人都是爹妈生的,美丑好坏无从选择。但放着不错的基础,不会打扮,硬是糟蹋了,不仅没有愉悦他人,更加委屈了自己,作女人,你说冤不冤?
有女士要叫苦了,我这是为家里省啊,还有错。是的,你就是省出来的错。乡里女人一般俭省,为儿为女,为小家,买衣服舍不得买好的、买贵的。她们一生很少穿过价值数百元的衣服,别说上千元了。曾经有一个母亲,拉着儿子上千元的短袖上衣,惊愕地说:“娃儿,你这衣服恐怕得几十块吧”?儿子不敢大笑:“几十块,妈,能买十几件。”对于一个俭省的母亲,我们只有敬意,不存在嘲讽,但也反映出我们农村妇女的可同情之处。
多年前,电视台采访台湾导演凌风的太太。人家五十多岁的人,气质优雅,长发披肩,一副知识女性模样。只坐那里,不说话,你就会感受到一种韵致女性诱人的气场。她说,中国的女性(工薪族)很可悲,把最好的一面留给同事,回到家里,邋里邋遢,不修边幅,把最丑的一面暴露给丈夫。翻译过来,就是不会作女人。我们说赏心悦目,你明知自己黄脸婆了,没姿色了,仍在男人面前大摇大摆,不注意形象。你省钱了,他看不到,也不体会,他看到的就是你现下的老相。你说是不是帐算错了?
当然,对于打扮的说法,不是让你破家挥霍,要尽力而为。打扮是一种理念,是一种艺术,绝对有技术含量在里边。什么职业,有什么打扮;什么气质,有什么打扮;高矮胖瘦、黑白美丑,都有对应的打扮。打扮也是门综合艺术,发式、面部化妆、穿着、衣物的款式、质地、各种巧妙地混搭,下身鞋子的搭配,手提包的选择,无一不是学问。
我曾经对城乡、大城市与小城市女人的打扮进行粗略的比较。发现:农村女人她即使知道打扮,但展现出来的仍是不协调性。要么穿的整齐,发式不行;要么钱没少花,质地、色彩不搭;要么衣物注意了,脸上舍不得化妆。总之,一看,咱还是乡里人。小城的女人打扮上有一套,她信息广啊,知道随大溜,但和人家大地方人一比,输在气质上。大家都知道,北京人穿着朴素,但骨子里有一种雍容的高贵随性气质;上海等开放城市呢,有洋味,中西合璧有时尚感、新潮感。换言之,咱追求的是形式上的美,人家更注重品质内涵。咱们停留在打扮的第一阶段,人家是升华阶段。而我们乡里的大妈、大姐、大嫂,只能是求美的初始或混乱阶段。
不要提宋美龄用牛奶洗澡,夜里睡前化妆;更不要提80岁老太跳广场舞,穿红皮鞋、化浓妆;更不要身边走过一个时髦女性,骂人家浪、妖精,女士们,时代早变了,用上海话说,别拎不清,搞不明白状况。做女人,作有品质的女人。人生苦短,女人,别太委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