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说: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前两天跟一位初入大学校园的朋友聊天,听她讲,感到高中时关系最好的闺蜜背叛了她。
是这样的。此前两人约好一同跨年,她也兴致勃勃地做好了攻略,却突然被告知,对方脱单了,而且打算和男朋友一起跨年。这就让她心里特别不舒服。
在责备完对方“重色轻友”之后,她已经好几天没有搭理对方了。
话尾,她不乏怨气地告诉我:“都相处这么多年了,却发现自己还没有在一起不久的男朋友重要。”
于是,我问她:“作为朋友,你是不是希望她能够幸福?”
她毫不犹豫地告诉我:“当然是啊”。
我接着说:“如果你选择和一个男孩子在一起,是不是因为他能让你感到幸福?”她没有继续回答。
过了会儿,她发给我:“懂了,我这就去联系她。”
其实,最近确实遇到不少大一的朋友,问我关于相处之道,包括和新同学,或者旧朋友。
在我看来,相处之道并没什么技巧,就是一颗愿意去理解对方的心灵。
例如,得知对方遇见爱情,那身为朋友,应该却感受她此刻的幸福与喜悦。
自然而然,接下来我们应该送上祝福才是。
理解便是一种慈悲。
在这种慈悲的感染下,你会发现,所有你以为的问题都算不得问题,可能是一小颗砂砾,你却把它当做了巨石而已。
高中时,班主任的QQ签名上写着这句话——欣赏彼此的好,懂得彼此的苦。
那是位30刚出头的年轻男教师,教授政治,也是我们最称职的人生导师。
一次自习上,他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任何你以为的坚韧的感情,都可能是空心的,空的那一部分就叫做,感同身受。
所谓感同身受,它本身含有许多水分。
因为针没扎到你身上,自然你不会知道多疼。
人心向己,一旦发生什么事,我们会本能地先顾虑自己,而非思量对方。
所以,能够感同身受的相处,才是最难得的感情。
朋友之间,要懂得去欣赏对方的好,但也要理解对方的苦。
记得某段时间,因为初入职场,一切事物都是新鲜的,整天忙得焦头烂额,导致情绪异常地差。
周末时,听到敲门声,打开一看,是700多公里之外,另一个城市工作的闺蜜H。
她一脸得意地跟我讲:没想到是我吧,快收拾,出去我带你吃好吃的。
那个周末,至今令我印象深刻,两个人去逛街,吃了心心念的那家韩食,工作的阴霾一扫而光。
第二天,她要回去了,在车站我问她:你怎么知道我最近状态超不好啊?
她调皮地冲我眨了眨眼:秘密。
之后,在车上的她发来信息给我:一向朋友圈活跃度那么高的你,最近却不见动态,我随便一动脑子,就知道你这家伙估计在生谁的闷气呢。
如今事情过去多年,但她的这条消息我一直保存着。
每次看到,便觉得心里暖洋洋的。
这么大的世界,这么多的人,能有一个人不动声色地关心着你,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啊。
“懂”,这一个字,想着容易,但做起来却非常非常难。
不论是朋友、爱人、亲人,甚至是陌生人相处,我想我们都先要用这个字,去纠正自己,去要求自己:在做决定之前,你有没有试图去懂对方。
事实上,与他人的相处中,我们总会犯这样的问题,那就是——
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对方。
你以为这是爱,在对方眼里却不然。
最后你还会郁闷:我明明是为Ta好,Ta为什么不领情呢?
这种局面,最常见是在与父母的相处之中。
比如,父母为你发来了拼多多的链接,让你“砍一刀”。
你忙回过去,说明了种种风险等等,并要父母不要贪小便宜。
你自诩这是理性,却永远不知道,父母已经这样节省了一辈子,这是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
比如,你给父亲1000多买了双wallabee,又花2000多给母亲买了洗碗机。
你说这鞋子有多么多么舒服,洗碗机有多么多么方便。
但你再回家,发现鞋子还是崭新的,洗碗机的外膜都还没拆掉。
你抱怨他们浪费,却永远不理解,一千多的鞋子在父亲眼里也不如老北京布鞋,而洗碗机在勤劳的母亲眼里,纯粹是多余的。
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常常会使爱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造成反面影响。
这世间,比爱更奢侈的便是,你能够以我需要的方式爱我,在理解了我之后爱我,懂得我然后爱我。
我们生来独立,自然,就没有完全契合的两个人。
当我们说着“懂”的时候,其实哪有什么真正的“懂”啊,不过是那个人愿意去懂你,Ta想懂你。
有句话叫,“道理再多不如宠,情话再甜不如懂”。
余生漫长,愿我们都能遇到这样一个人。
他会设身处地地降临你的境地,去用尽心思体会你的好,和你的难。
他会忘掉自己不顾一切地去了解你,包括你的光芒,和你光芒之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