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份在广西调研,遇着一位从事茶叶行业二十余年的老伙计。
他羡慕地说,贵州这几年的茶叶发展迅猛啊。关键是政府抓茶叶的力度一点都没弱。我们停了很多茶事比赛,可是他们年年搞。
发展一个产业,一定不是搞几个比赛活动就能甩开我们几条街吧?
最近到贵州出差。
在贵阳北转高铁到盘州,行至都匀,车窗外“都匀毛尖国际茶人会”标语映入眼帘。
次日在盘州开会,贵州省农委的领导脱稿致辞,借机重点推介贵州茶。
我也就趁机了解了贵州茶的背后。
“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这是老天赐给贵州茶叶的“得天独厚”。可是他们从痴迷“生态”中跳了出来,说,推动黔茶前进的三大法宝是:
可追溯的科学数据
标准化的拼配
透明的价格体系
回头看贵州茶走过的三年,发现真是步步为营稳打稳扎还有些许小心机啊,哦NO,是大心机。
1
规模步步为营
2014年4月,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要求。
几乎在同时,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提出2016年全省将建成茶园面积700万亩以上,其中投产茶园500万亩,培育加工企业3000家以上。
2014-2016年,每年的茶园面积以20%的增长率上升。
三年打拼,使贵州的茶园规模达到700多万亩,通过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三大核心任务,巩固了贵州在全国的规模老大地位。
为协调推进三年行动计划的各项工作,贵州完善了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每个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召集人由省委副书记担任。
举全省之力,如此力度,去发展一个产业,敢比吗?
更吃惊的是,我在贵州省委、省政府2007年出台的一个文件上看到这样的表述;“全省宜茶面积700多万亩,目前种植面积102万亩”,也就是说,他们的步步为营,至少10年了。
2
标准步步为营
农业做规模,要比做标准、品牌容易。
接下来的三年,贵州茶叶重心在标准。
贵州省农委、省茶办常务副主任
胡继承说:
一个产品,必须是大众消费品才能成为大产业。
按照标准化的路径,一定要实现社会化、专业化的分工。所以,要实现种茶的回归种茶,制茶的回归制茶,卖茶的回归卖茶。
要实现茶叶行业的贵州制造,在贵州的4000多家企业,应该有一批大企业实现精制和拼配,剩下的企业要实现粗制,再到大型的加工厂精制、提香、拼配,这就实现了标准化的建设。
3
品牌步步为营
问题来了,标准,谁来执行?
文件里明确,“以企业为主体,全面开展‘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等重点品牌,‘梵净山茶’、‘凤冈锌硒茶’、‘石阡苔茶’‘瀑布毛峰’等公共品牌的标准体系制(修)订。”
他们认识到,贵州茶现在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就是茶叶冲泡的技艺和茶的推荐。
为此,贵州连续多年举办斗茶大赛、茶艺比拼等比赛,其目的就是推广贵州茶、推广发展贵州茶艺和文化、探索统一茶的标准。
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年贵州对茶事活动乐此不疲。
茶事活动不是做秀,不是揽政绩,这是他们发展茶产业的一个环节。
一环扣一环,如果没有这样的步步为营,没有从上至下的组合拳,只有单一的茶事活动,那才是做秀吧。
未来10年、20年、30年,中国茶叶的业态板块将发生改变。
贵州给自己的定位是,力争实现中国茶的贵州原料,贵州制造,确保干净和健康。
瞧,它知道自己红茶不如安徽,铁观音不如福建,普洱不如云南,那,就先搞掂干净和健康。
说到底,茶产业,太需要背靠政府这棵大树了。
其他农业产业难道又能例外?
未来N年,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竞争力,靠的是农业经营主体的实力,但真正比拼的其实是政府的重视程度以及统筹布局策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