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短短两天的青岛之行,实属计划外,虽然故地重游,却更加深刻的感受到青岛的态度——包容、沉稳而有姿态。
四年前,曾与星星以报团的方式来玩儿过两天,很多记忆已经没有了,只留着那单纯开心的印象。这次也算深度游了吧。
文化之于青岛,有一些刻意装腔的嫌疑:诸如喷在台东商业街两侧楼宇墙上的彩绘、诸如提琴博物馆不会随便对外开放;又会有些不经意的存在:石老人海滩吹萨克斯的大伯——既非卖艺又非哗众取宠,而这样的街景在石或津都是极少发生的,因为城市予文化的开放度和包容度,是不允许有这样一种闲适而淡然的态度于公共场合去表达艺术的。
而这个城市给予我最大的震撼,是人文。
我没有深度游德国租界景区、也没有往名人故居里走太远,与青岛人的攀谈总计加起来也不过个把小时,在这里要感谢接待我的同学,他没有这个义务,但我已从他和他们身上,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坦诚、热情和淳朴。这里的纯朴不是质朴和朴素,因为青岛人的生活更靠向它的反义词“华丽”or“铺张”(其实我想用张扬,但他们的态度看不到一点傲气)。所以纯朴在这里我想表达的,是——他们不会端着,纵使他们有资本支撑;他们不会桀骜,纵使他们有文化支撑;他们不会排外,因为以上他们所拥有的,在物质和精神(尤其是后者)上的富足,才能持以这“海纳百川”的态度。
我最了解的城市莫过石家庄、天津和北京。
三者中最爱的是北京,爱他的兼容并蓄、爱他的国际化姿态,甚至一度想做一个飞蛾扑火的北漂,为这个有希望而又绝望、表面上开放实际却又拒绝的城市奉献自己的“愤青”阶段。面死而生,有些悲壮哈?于北漂,自己感同身受,却又最终没法毅然决然,用“缘分”来搪塞那颗曾经躁动的心,惶惶终年。抄录一段今天刚看到北漂对北京的评价,全面而中肯:“在北京穿的再土都不显眼,再洋都不稀奇,小地方容纳不下的张扬,到了北京,瞬间消弭……北京能圆你所有的梦,北京能治好你所有的疤,北京能切碎你的灵魂,也能拼凑一个新的你……北京包容,容得下一切赤裸裸的财富和野心;北京狭隘,容不下一份有尊严的生活。”
其次是石家庄,不是因为同乡才感受到这股亲切,是因为庄里人确实淳朴,质朴和朴素。与城市底蕴和发展有关,因为我们城市的发展时间和开放程度,庄里人还保有随和、不与外人争的那股小农的淳朴,但我却不敢预判这样一个没有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即资源开始分配不均、面临更多外部冲击时,能否像青岛一样保持开放、吸纳和包容的心态;还是会像北京——走上一个不得不“端”和少了人情味的阶段;还是会像天津——一种以消极态度抵抗发展、开放,从而在内耗中成为“扶不起的阿斗”?不得而知。
天津之于我,从不愿把她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偏安一隅和小富即安的思想深深植根于天津人的血液里,致使其对外来或新鲜事物对这个城市所作出的改变或发展产生惧怕,从而以抵抗和排斥的态度企图固守住现有不变,于是不包容、不开放而导致没有文化冲击和变革,以致城市发展缓慢。如果不是因为天津占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从而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我想这个城市会一直向一个三线城市一样沉寂下去。或许我对天津的认识有失偏颇,所以在此我不想以声讨的初衷去列举我产生此种感受的种种来由,我只想籍天津这个城市态度的引子,来讨伐自己这些年养成的坏脾气。
曾经把say no当做成熟的标志,却发现say no带来的负面情绪比say yes后的心理折磨还长久。人怎么会计较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正是因为越匮乏,才越千方百计想获取,才忽视了攫取以外的快乐。
所以青岛之行给予我的启发,是重新调整自己对工作、对朋友、对生活、对这个城市(因为我们的同病相怜,从我做起喽)的态度,即——低到尘埃里。把自己放下,以婴儿的姿态去仰视这个世界,以白纸的内容去汲取更多知识。Always don’t forget: you're nob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