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乌镇
西塘到乌镇大概五十来公里,有景区有直通的大巴,票价27元,差不多要走一个小时左右。
浙江这里的交通虽然方便,但也有意思。县域以内,无论多远,公交基本都是一到两元。只要跨县,公交立马涨价。西塘属于嘉善县,乌镇属于桐乡市。
这里是杭嘉湖平原,河网密布,物产丰饶。中国最有名的六大水乡,全部分布在这里。
刚过十点,大巴车就停在了乌镇西栅景区停车场。按计划,我在乌镇可以有一个白天的时间。按常理,这么长的时间,乌镇的两个景区,东栅和西栅是完全可以都看的。但是,东栅比西栅要小许多,而且,一个镇子,肯定都是一些同质的景色。我只想好好的把西栅看完。东栅,不看了。
西栅的门票是一百五十元。哇!好贵!
在网上买好电子门票,检票口验过,顺一条水面上的木栈道向前。栈道两边,松柏沉郁,绿树深苍,蒹葭萋萋,枯荷败叶潇然,好一派江南秋冬景色。
转过一片树阴,隔一片水域,造型奇特,气势磅礴的乌镇大剧院出现在眼前。只是色调阴郁,象极了这阴云密布的天气。一个小小的水乡,需要这么大的剧院吗?心里暗暗思忖:乌镇,可能并不仅仅是一个水乡。
往前,通过一段曲折的栈桥,是木心美术馆。木心是乌镇人。关于木心,我了解的不多。只知道“从前慢”这个句子是他写的。别的,我真说不出啥来。但是,木心能让家乡以他为傲,为他盖这么大的美术馆,木心是成功的。
木心美术馆收费。游客虽多,但我并没有看见有谁进去参观。倒是有人以美术馆为背景在照像。毕竟,充满现代感的木心美术馆还是非常入镜的。
进入乌镇历史街区,首先是一处规模很大的染坊。一排一排高大的晒布架上,挂着一幅一幅红色、黄色以及蓝印花的布匹。那场景,象极了张艺谋的电影《菊豆》。
进了车间,看见一个老者,正在工作台上专心地用铁铲在布上涂抹着什么。旁边围着不少的游客。
我也凑了过去,听那老者讲着印染的程序:先画出底稿。把底稿的图样刻在牛皮模版上。把布敷上模版,用掺了黄豆面的石灰和成泥,涂抹在模版上。把图案涂好石灰的布从模版上揭下,放入染槽中浸煮。染槽中的颜料是用一种叫做蓝草的天然植物做成。煮好以后清洗,晾晒。涂了石灰的部分是布的本色,而没有涂石灰的部分则被染成蓝色。这样,一块漂亮的蓝印花布就诞生了。
听老者讲完,我问:“张艺谋的电影《菊豆》,是不是在你们这里拍的呢?我看外面的晒布架,很象。”
老者抬头,笑了:“好多游客都这么问。张艺谋的电影不是在这里拍的。我们这个厂,很早以前就倒闭了。现在是重新复原,给游客参观的。这种蓝印花布,现在连农村人也不用了。”老人的神情有点落漠。
不过,这里也有一些用蓝印花布做成的旅游纪念品,有遮阳帽,小布衫,还有一些布偶,画框里也有装着的小幅印花布。价钱说贵不贵,说便宜也不便宜。
游客也可以现场作画,由他们现场制作成蓝印花布。三十乘三十的尽寸,手绢那么大吧,五十元钱。说来也不算贵。
在西栅景区的西南,还有一家益大丝号的乌锦织造工坊。这也是复原的各种工序的生产车间,还有人现场演示。乌镇这里出产的丝织品叫乌锦,在过去是很有名气的。不过,现在手工生产的,早就被机器淘汰了。现场也有售卖的丝巾之类纪念品。很贵,是不是这里手工生产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镇上还有一家生产铁锅的亦昌号。亦昌号的主人姓沈。从明朝开始,沈家就在乌镇冶铁制锅。因为手艺精湛,亦昌号的铁锅还被定为皇家御膳房专用。现在,院子里摆了一口挺大的铁锅,上面有字,天下第一锅。说这天下第一锅是清同治五年制造的。估计这锅也是后来制造的。真要是清同治五年的旧物,那毫无疑问属于文物了。
亦昌冶坊的旁边是一家叙昌酱园。酱园的晒场里,摆着几十口大缸。制酱的各道工序都有图片说明,图片下还有实物工具。有人对着晒场里的几十口大酱缸拍照,说实话,场面还是挺壮观的。
这个镇上还有一家生产陶器的作坊。也是按原样在原址复建的。
以我一个白天在景区游览的成果,乌镇当年的轻重工业,也就是这些了。种地打鱼之外,种桑养蚕织布成衣,有铁锅把饭煮熟,有酱调味,有陶器盛装收获的粮食。农业社会,老百姓能丰衣足食,就算是好日子了。
离染坊不远的小巷子里,有一家木制门面上刻着非常漂亮花纹的宅子。宅门上面有匾,厚德载福。进去,里面是当地的婚俗展览。
厚德堂,是新人拜堂的地方。大匾上扎着红色的团花,下面是回文联:座上飘香飘上座;堂中溢喜溢中堂。迎亲的队伍、花轿、新人的穿戴、新娘的嫁妆,都摆在一个个的房间过道里,热闹红火,一派喜气洋洋。新人的洞房里,牙床上雕刻着漂亮的龙凤花纹,摞着几层的丝绸被褥,床上,还有红底金字的大匾,写着“玉燕投怀”。这个展览和浙江博物馆的“十里红妆”有点类似,只是展品肯定没有人家浙江博物馆的上档次。
乌镇还有一家“三寸金莲馆”,也非常值得一看。有图版说明的中国女人裹脚的历史,有腊像展示的女人裹脚的过程,还有无数的小脚女人穿过的鞋子。
四五岁女孩子,被亲人把脚面骨生生拜断、折回、缠绑。最后,脚的全部长度只留脚后跟和一个拇指。那种残忍,非常人能够想象。我的姥姥,就是裹过小脚的女人。
都说中国的文明有几千年历史,但我觉得,至少在裹小脚的时代,中国,算不得是文明国家。
有人说,欧洲女人也有束胸的历史。束胸与裹小脚,一样的,都是追求一种病态的美。但我觉得不一样。欧洲束胸的是成年女人,而且,她们有选择不束胸的权利。而中国,是亲人对未成年的四五岁孩子下手。四五岁的孩子,她们有选择的权利吗?
乌镇最重要的一处园林,应该是灵水居。灵水居是明朝崇祯年间,一个姓唐的进士修的私家花园。不过,现在这个,是不知道根据什么复建的。
灵水居整洁气派,里面主要是有王会悟纪念馆、孔令镜纪念馆和茅盾纪念堂,以及茅盾墓园。
因为在乌镇玩的时间比较长,这几个纪念馆我都认真看了。个人觉得,最重要的,是王会悟纪念馆。
王会悟是中共一大代表李达的夫人。她一生最伟大的功绩,就是中共一大召开的时候,王会悟参与了筹备、会务和保卫工作。说白话,就是李达和老毛他们在嘉兴南湖开会,王会悟给在外面站岗放哨。
不管以后的历史如何评说,王会悟与参加这次会议的人一起影响和改变了这个国家,这是事实。
从里面对王会悟的介绍来看,王会悟的父亲是晚清的一个秀才,家里开着一个私塾,算不上富人,但也决不是穷人。做为那个年代的知识女性,王会悟有理想、有追求,绝对是值得人们敬佩的。
至于茅盾,一般意义上,人们都认为他是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文学家。而我觉得,说茅盾是一个政治家,或是党在文艺战线的领导人,好象更为合适。
茅盾最“伟大”的著作《子夜》,现在己经被事实证明是出于意识形态的需要,以小说为手段,错误地解释经济、解释金融、解释股票。现在,这部小说己经没有人再提了。
茅盾纪念馆的墙上挂着一幅茅盾写的字:“偶成:蝉蜩餐露非高洁,蜣螂转丸岂贪痴?由来物性难理说,有不为焉有为之。”蝉蜩就是蝉,蜣螂是屎克郎。蝉吃露水谈不上高洁,蜣螂吃屎也算不上贪痴,这些不过是他们本性如此罢。
这首《偶成》,算是茅盾晚年的反思吗?、蝉蜩、蜣螂,他是在说自己吗?不过,纪念堂的墙上有介绍,茅盾的妻子死后,茅盾成了一个形单影只、孤苦零仃的老人……
灵水居中,还有茅盾的墓园。墓前的道路专门铺设成了“子”字形,象征茅盾的代表作《子夜》……
灵水居中还有一个孔令镜的纪念馆。孔令镜是茅盾的小舅子,一个报刊编辑。
乌镇是文风鼎盛的地方。狭窄的石板街旁,有一处昭明书院。
进书院,空旷的院中一座石牌楼,上有“六朝遗迹”四个字。下面一块石板,上有“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这座石牌坊建于明万历年间,文哥时,被人涂上石灰才得以幸存至今。
昭明太子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他组织人力编辑整理了我国第一本诗歌散文选集《昭明文选》。这本书和后来的《古文观止》一样,是古代读书人案头必备的文学读本。
据记载,昭明太子的老师姓沈,是乌镇人。昭明太子曾随老师在乌镇读书,并建有书馆。不过,书馆早就塌毁了。这个写有六朝遗迹的牌坊,也不知是不是当年的遗物。
这个镇上还有各式各样的庙宇,温都元帅庙、乌将军庙、白莲寺、关帝庙、月老庙,满足着人们各种各样的精神追求。
在街上,在桥边,游人还时时可以看见上下勾联的廊桥,以及回环往复的亭台楼阁。家家户户的石制基础和门窗格栅,全有精美的雕饰。街心,有一处叫提灯走桥的地方。跨街的木桥,上有小楼联结街两边的房屋。桥的梁柱,全部都雕饰着精美的各种纹样。这使得乌镇的气质,更接近于一个大家的闺秀。
乌镇的西栅是由十来个小岛,六十几座桥梁联结起来的地方。景区与外界有水道进行天然的隔离。漫步乌镇的小巷和桥头,你会发现,这里没有任何居民。所有雕刻着精美花纹的门窗,几乎全部锁闭。只有不多的宅院开门做着各样的生意。
据说,景区为了便于管理,把划入景区内的居民全部进行了搬迁。现在,景区内开店的人员,其实是公司的员工。
相比西塘,乌镇是静悄悄的。远处,划过一只小船。船上的客人上岸,船公躺在仓内歇息。高高的石拱桥映在水面成一轮满月。不知名的老树从石桥的缝隙穿出,绿叶遮满半座石桥。临河的人家开着窗,窗旁吊着盛开的小花,只是不见佳人倚窗……
江南相思引,多叹不成音。唉……
乌镇这么大的修复规模,单靠旅游那一人一百五十元的门票钱,我看是不济于事。其实,人家乌镇那一扇扇无人的门窗背后,几乎全是一家一家高档次的酒店宾馆。人家每年能承办世界互联网大会,全国各大企业的公司年会也经常在乌镇举行,你就说人家的硬件设施该有多么完备吧。
据说,乌镇的夜景,是要美过白天的。而且,下午五点以后,进西栅看夜景门票只要八十元。
我也是在网上听别人说的,下午五点以后,开出乌镇的车辆全部停驶。意思是说,如果你不是自驾的话,看了乌镇的夜景,你就必须在乌镇住宿。哈哈。夜景漂亮,而且票价便宜,不过是人家乌镇的营销策略罢了。
在景区的出口处,看到有人手里拿着纸质的门票。心里有点不得劲:电子票难道就不能给个纸质的门票留做纪念吗?
找到景区的工作人员:“我买的是电子门票。但我想要张纸质的门票留作纪念。”
工作人员很痛快。立马领我到售票的窗口,为我取了纸质的门票。
票面上,一袭白衣的刘若英倚在桥栏上,双眼似乎在怅望着谁。后面,是乌镇的水、船、桥、树,还有一行字:来过,未曾离开!
刘若英是乌镇的旅游形象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