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写于2012年12月15日,那天去参加了柴静《看见》新书发布会,回来后写下了它。现在回头来看,仍很感动于自己当时的心境。我很怕自己多年后,再看到这篇文章时,会悔恨,自责没有执着于当年对新闻的坚持,没有坚守内心的纯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自己不会写字了,尽管内心翻涌,提笔却又语塞止住,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不知道该写点什么。眼看着2012年就要结束了,我才意识到这之间发生了多少值得纪念的事情:2011年我经历了高考,上了大学,来了北京,2011年我第一次经历了亲人的生离死别;2011年我第一次作为新闻记者手拿话筒,面对镜头,紧张的语无伦次;2012年我第一次和同学开启了穷游之旅,去到秦皇岛,上海,苏杭;2012年我和好朋友吵架决裂,内心挣扎…… 这之间的太多事过去了好久,但想起来时,内心的激荡,不安,纠结与振奋却仍完整保存在心里。我买过许多个想作为写日记的小本子,上高三的时候买过,上大学的时候买过,军训的时候也买过。还记得自己在其中一个本子的第一页上写着——那些手中逝去的年华,总该留下些什么。可最终我什么都没有写下。
今天和fanny去听了柴静新书《看见》的首发式,并不是这首发式有多触动我心,能打开我写字的阀门。在这首发式上,崔永元作为嘉宾出席,他还是一贯的“崔氏幽默”,但按白岩松的话说,他说的每一句都是话里有话。现场有很多如我一样的年轻读者,崔老说,成长中两样不能丢的东西,一个是如柴静的新书名——看见,另一个是思想。后来我忽然察觉,也许这大学两年的时间,我看见了很多,我思考了很多,但最终却没有任何东西来证明它们,没有什么来为我自己的成长记录。我该拿起笔来,虽然我不如柴静,她借职位可以深入无数个人的生活甚至内心,但这并不妨碍我的文字与生活真实和独一无二。
我欣赏柴静,因为觉得她是一个走心的人。她把自己和采访对象都看的很清楚,她明确的知道自己不该怎样,知道自己可以从被采访者身上得到什么。听她在首发式上说的一段话,她用自己采访过的人物和事迹讲了自己在采访中所追求的”求实,平等,准确和平衡”,她说她在与不同的人对话的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是这些新闻中的人,撼动了她内心原本的状态,让她找到了这生命的实质,并绝不拱手让人。她说的语调平和,云淡风轻,但我看的出她眼神中的坚定。她说生命就是一场体验,只有体验之后才不会虚度。我总羡慕别人的人生有多精彩,有多光鲜,今天看到现场好多“名人”,才发现原来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做的事如我一样只不过为了追随自己的梦所做的努力,为了自己的坚持所做的挣扎。
现场的提问环节,有几个问题都问到了柴静为什么可以坚持在央视做了十年。柴静说,为什么大家说起央视都说是坚持呢,什么事要是坚持着做,就算仅仅是为了保持这坚持的姿态也会很累很累,她说自己是真真正正的享受这过程,她说写作,写的本身就是酬劳。柴静说了一句话被我奋笔疾书的狠狠记在了笔记本上,“喜欢一件事儿,就狠狠地把刀扎下去,把刀柄都抹掉,你就用这个劲儿活着。”我甚至怀疑这句话出自一个看似如此柔弱的身体。其实现在想想,做什么事儿有了这股子劲儿,把自己逼的没有退路,很难不成功。
柴静说她感谢陪伴在身边的朋友们,她从朋友的眼中看自己,在这10年的新闻路上不断前行。此时恰巧我和好朋友吵架,将近两个月没怎么说话,我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我们不是一路人,早晚要分开。这两个月我们各自有了新的朋友,也验证了这地球离了谁都能转。但我却始终苦恼,身边像柴静所说,如镜子一样的朋友,她不是,现在身边的朋友也不是,成长的路上,想找到那个“一路人”又谈何容易,我又何必如此倔强和纯粹。
现场柴静回答的几个问题,看得出她很耿直,很有自己的个性。她不想被别人关注自己的私生活就是不想,她不想接讲座和外事活动就是不去。活的坦然。首发式结束,同学告诉我回去最该干的一件事儿就是上网看各大媒体对这件事的报道,从哪个角度,有哪些技巧。说我不思进取也好,说我木讷也罢,我从心里抵触这样的做法,我告诉她自己来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来听柴静讲,讲那些进驻过她心里的人,也希望有些许的感动和震撼可以进驻我心。我不想破坏了自己原本的意愿。不想让自己喜欢事儿变得不纯粹。我承认不如人活得精明,但我遵从内心的活着,也总会有看见光的那一天,还是不要这样精明的活着吧。
其实20岁的我远没有柴静的睿智和坦然,我会因为别人的做法而影响自己,会质疑自己,否定自己。但我也总会想,这是她成长了36年的生命印记,她做了10年的调查记者所赋予她的珍宝,她说,人不会因为幼稚而后悔,因为那就是年轻的记忆。我不为自己不时的彷徨和惆怅后悔,因为这时的我,此时,此地,此身才是最好的。
我总记得自己本子上写的一句话,我要默默的努力,有一天可以自豪的站在她面前,告诉她,当初是为了追随你,才有了现在的我,一个不算太差的我,一个可以朝自己竖起大拇指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