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在研读《教育心理学》,过去当老师时,一是没时间看,二是心不静,枯燥的理论也看不进去。现在不一样,心如止水,深奥的理论也敢啃一下。有了重回学生时代学习的感觉了。但比学生时代的学习感觉好多了,因为老年学习不考试,还可以自选科目,没有一点压力。
32年的教育生涯走过来,需要总结的东西很多,但困惑也不少。我不想总结什么经验,我不是名师,也不是名校长。在业界属于人微言轻,毫无话语权那伙的。
但我仍然想通过理论学习,试图解析一些教育现象,找到使教育人对教育产生困惑的原因。
我知道,教师工作在外行人眼里还算不错,什么有两个假期等等。但作为真是想干一番事业的教育人来说,内心的无奈与挣扎外行无法理解,就别提感同身受了。所以现在中小学教师很少有人希望自己子女继续从事这一行业的。
有人说,教师能补课挣钱啊!是呀!那不得违反师德和上级规定,偷偷摸摸的补吗?那也和官员行贿受贿似的担惊受怕不是。并不属于光明正大的挣钱啊!
尤其师德高尚遵章守纪的优秀教师和优秀校长。除了工资以外是没有其他收入的,但他们对工作质量的要求却是越来越高的。
如果一个老师对工作不太走心,搪塞对付,出工不出力,或出工少出力。就会轻松许多,烦恼和压力也减少。
谁说他成绩不好,他的理由是,学生不爱学,家长不配合,我有什么办法。谁说学校管理不好,那是老师觉悟低,职业倦怠,我校长也没办法。总之我尽力了,责任都是别人的。
如果一个人习惯了这么看问题,只要他是体制内的人,不出大格,就能干到退休。因为在这种人的思维模式里,任何情况下,不会反思自己的。
有些女人在家里也喜欢使用这个思维方式处理问题,经常抱怨老公懒惰不干活,孩子贪玩不学习,婆婆霸道爱挑事,总之错都是家里其他人的,自己嘛,100%正确。
02
今天读到这一段感触很深,与大家分享。美国教育家菲斯勒把教师生涯分成八个阶段。职业前教育阶段,实习导入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成长阶段,生涯挫折阶段,稳定停止阶段,生涯低落阶段,生涯隐退阶段。
总结到位周全,我就完整地经历了各个阶段。准确的说,教师生涯是抛物线的轨迹。年轻时有热情无经验,老了是有经验无干劲。最好的时候是人到中年,要啥有啥。
据有关组织调查,教师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在我国心理健康课题组2000年一份报告显示,有超过半数中小学老师有心理问题。报告对辽宁省14个城市167所城乡中小学2292名老师调查后做出来的结论是:
51.23%老师有心里问题;32.18%有轻度心理障碍;16.15%有中度心理障碍;2.49%已经够成心理疾病。调查还显示69%老师自卑心理严重。
在美国教师工作倦怠也引起了临床心理医生的普遍重视。有30——35%的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强烈不满。随着社会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教师压力,教师职业倦怠,教师心理健康也接踵而至。
03
什么是教师的职业倦怠呢?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认为:工作强度过高,而无视自己工作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他还指出,这种状态频繁的出现在那些乐于奉献,和承担过多义务人的身上。这些人工作量过大,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压力过大。
职业倦怠另一种解释是,过分努力达到一些个人和社会的不切实际的希望的破灭而产生倦怠。产生倦怠的主要原因是工作付出与所得不一致。
耶鲁大学撒诺森用社会历史学观点认为,倦怠不仅是个人特征,也是社会面貌在个人心里的一种反应。他进一步解释说,外接条件不能提供一个有助于人联系的情景,要保持服务工作的投入是很困难的,
啊!原来是认真工作后,没有得到相应肯定和回报的人才是产生职业倦怠的主力军。开始就不努力工作的人,都不叫职业倦怠。从心里不求上进的人,是懈怠,不是倦怠。怎么破局呢?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