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前两天读了丹尼尔和阿墨斯1974年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文章《不确定性性下的判断:启发法和偏见》,文中提到的许多专用名词概念陌生,百度后也是模糊理解的,所以这两天有针对性的读了第二部分--启发性与偏见,目前只读了前三章,对我理解有帮助。
大数法则与小数定律
小数定律包含在大脑工作的两个重要部分中。 夸大对小样本的信任只是众多错觉中的一种—比起信息的可靠度,我们会更加注重信息本身的内容,其结果就是我们会将周围的世界变得比数据所能证明的更加简单和统一。
系统2的思维方式是找到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即使这种关系根本不连贯,它将信息不由自主地处理得具有连贯性,使得自己相信这些没有充分性证据的结论。很显然,系统1夸大了对小样本的信任,产生了认知错觉。
使用一个足够大的样本是降低这种风险的唯一方法。选择小样本的研究者只能看自己是不是能选对合适的样本了。
锚定效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锚定效应:人们在对某一未知量的特殊价值进行评估之前,总会事先对这个量进行一番考量,此时锚定效应就会发生。这一效应是实验心理学中最可靠也最稳健的结果,即估测结果和人们思考的结果很相近,就好比沉入海底的锚一样。
一旦你要考虑某个数字是否会成为一个估测问题的可能答案,这个数字就会产生锚定效应。
锚定的两个不同机制
两个不同的机制共同作用产生了锚定效应,即一个系统对应一个机制。锚定有一种形式,即它是在进行刻意调整时发生的,这也是系统2的一种运行模式。还有一种是由启发效应产生的锚定,是系统1的一种自主显示模式。
调整就是刻意去寻找离开锚定数字的理由,调整不足是软弱或懒惰的系统2的一种失误。
解释锚定效应
对相应记忆的选择性激发解释了锚定效应:大小不同的数字能激发起记忆中不同的观念体系,而这些是带有偏见的观念。
系统1试图建立一个将锚定数字视为真实数值的世界。这是本书第一部分描述的联想一致性的一种表现。
抵制商谈中的锚定效应的影响
大体来讲,有意地“为对方着想”的策略也许是抵制锚定效应的好方法,因为它否定了能产生这些效应的带有偏见的想法。
随机锚定
随机锚定的强大影响是锚定效应的极端例子,因为随机锚定显然没有提供什么信息。
科学运用可得性启发法
可得性启发法就是用一个问题替代另一个问题:你希望估测某一范畴的大小或某一事件的(发生)频率,但你却会提到自己想到相关实例的轻松程度。
对于自己想到相关实例很轻松,是认为这件事发生的概率很大。但其实是自己过于关注相关实例,使得系统1错误地认定这件事的高概率。例如,报道飞机失事改变了你对飞行安全的看法,接着看到路旁的车着火了,这些事会暂时盘踞在脑海中,会觉得世界真是危险,危险难以预料。
时刻对偏见保持警惕是件累人的事—但由此便可避免一个代价高昂的错误,因此付出努力也是值得的。
可得性启发法容易产生偏见,我们应该提防。
判断你有多果断
自我评估是由事件呈现在脑海中的轻松度来衡量的。轻松地想起某件事的体验比想起事情的数量更重要。
能轻松的想起自己6件所做的果断事的人会认为自己果断,很困难的想起自己12件所做的果断事的让人会认为自己不果断。
事件在脑海中呈现的轻松程度体现出系统1的启发作用,然而当系统2越来越多地参与其中时,受试者关注的就不再是提取记忆的轻松度,而是回忆起来的若干事例的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