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娟子
家庭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家长有耐心地反复探索,寻找到最适合自己家庭和孩子的方法,也需要家长随机应变,不断在生活细节中摸索,找到相应的好对策。
不变的是对孩子的爱,而变,却是教育永恒的话题。比如,孩子两岁不到时,非要自己冲奶粉,非要自己洗衣服,往往奶粉洒一地,水弄湿一身,家长嫌麻烦不让孩子自己动手。等孩子五六岁了,家长希望他自己能做些事情,可这个时候他却不乐意。这样的变化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当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不管怎么样,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认清并接受孩子的这种变化。
学龄前的幼儿,需要在劳动中建立自信,需要得到认可。所以我们经常能听到,两岁多的幼儿会和大些的孩子争论:“我不是小宝宝,我长大了,我是大宝宝了。”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吃饭要抢着自己吃,看他撒一地,爷爷奶奶要给喂饭还不行,非要自己吃,赌气着稚气地说:“我长大了,会自己吃饭了。”再比如,上厕所宁愿自己来不及而尿裤子,都要自己解裤子。有时候不依着,孩子还会耍赖着委屈大哭。
孩子在这些事情中,渴望证明自己,“看,我比以前强大了;看,我会做这么多事情;看,我能上幼儿园了吧!”自信心和成就感就这么慢慢建立了起来。这个时候,家长要做的就是在安全范围内,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多给孩子正面的激烈和认可。
“我已经不是三岁小孩了,是四岁小孩。”每当想起这句话时,我都会忍俊不禁。上幼儿园后,孩子的自我意识会更加强烈,一方面幼儿园会引导孩子自己动手,另一方面,孩子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同时,也有了更强烈的好奇心。比如,这个时候的孩子,你让孩子开始刷牙,他会乐滋滋的拿起牙刷,一刷刷很长时间,以刷牙能吐泡泡为乐事。可新鲜劲一过,后来再喊他刷牙,就没那么容易了。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改变策略,简单的激励和认可可能起不到什么作用,而是需要帮助孩子建立对事物的认识。孩子两岁你给他讲“刷牙”的好处,他只知道好玩而得意高兴。三四岁的小孩,就可以给孩子讲解刷牙的基本知识,包括为什么要刷牙,刷牙的好处,不刷牙的坏处等等,让孩子自己意识到不管有趣没趣,“刷牙”这件事都是必须要去做的。
再大一些,孩子五六岁后,有了自己的想法,也有了一定的反叛意识,针对孩子的变化,需要重新思考怎么引导。家长看到孩子的三番两次的“不听话”,会陷入数落和责备的情绪。而孩子不仅不乐意,还会顶嘴,不仅顶嘴,针对家长的强迫,可能还会唱反调,这样恶性循环,影响亲子关系不说,也会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欣赏。我们还是拿刷牙为例。蒙蒙六岁,前段时间不愿刷牙,什么方式都试用,哄也哄过,凶也凶过,都没用。有一天在家长的协商下,他同意刷牙,条件是要妈妈帮他刷。妈妈一边刷,一边对他说:“妈妈不是好妈妈。”他撒娇着说:“妈妈是最好的妈妈。”妈妈说:“妈妈什么都帮你做,帮你洗澡,帮你刷牙,帮你洗衣服……妈妈可以帮你做任何事,可是,都帮你做了,你怎么办呢?你就体会不到做这些事情的乐趣,你就失去了成长的机会,万一有一天,妈妈不在没人帮你了,你该怎么办呢?”听完这些话后,孩子沉静了,之后,他有了些变化,再让他自己的事自己做时,配合了很多。这个阶段,家长不仅仅是要帮助孩子建立对事物的正面认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
我常常给孩子们说:“就像妈妈不能帮你吃饭,不能帮你尿尿,不能帮你喝水,不能帮你睡觉一样,以后妈妈不能帮你做的事情会越来越多,你能自己做的,都必须要自己做。妈妈爱你,这就是妈妈爱你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