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万动不如一静,万练不如一站。站桩可谓养生第一大运动了,习武之人都要先站桩三年,增益内功,方能传授武功招式。拿武术的站桩功用于普通人,自然有出其不意的功效,能推动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健全脾胃、补肾益精、强健心脏、补脑安神、祛病延年,大有裨益。
站桩时,不管有无意念活动,都要有感觉和反应,正常的感觉有助于水平的提高,否则站桩就没有意义了。而意念与感觉,二者常常是难以分开的,正确的感觉用语言形容出来,再有意识地运用到站桩中去,就是意念,而意识活动产生出与之相似的反应就是感觉。
一般讲来,在练习时,只要感觉舒适得力、协调平衡,不憋气,不过于紧张,练习后稍有疲劳或留有余兴,都可以认为是正常的,就可以坚持练下去。
练习时,不要针对某一种意念找某一种感觉那样易流于形式,过于追求可能还会练出副作用,只要注意精神切实、意念具体就行了。让各种感觉自然而然地形成,自然而然地消失,这样才能把功夫练到自己身上。
即使有时需要找一些意念产生的感觉,也是求意感,不要求力感,力感和意感的区别,很大程度决定于用意的深度和凝重程度。所以,功夫不到,不要用过于强烈的意念活动,所用的意念活动,要保证你能灵活地掌握并控制它的含义。
站桩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调整的过程,由于间架、意念引起感觉,又用这些感觉对照间架、意念的要求去调整,同时检验意念活动的正确与否,就在不断思维、感觉、调整中,气血不养而自养,肌肉不练而自练,达到了锻炼的目的和养生的效果。
桩功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会有不同的反应并表现出不同的功能态,此外,由于各人的体质不同,病情不一,练功目的各异,个体神经敏感度有差异,因而练功者也会出现各种各样、各自不同的反应,对这些反应,一般不必介意,任其自然即可。
桩法的核心内容:先设想整体环抱着一棵大树(不是真正意义的大树,而是符合我们的想象,能与我们的手臂、胸部、腹部、以及下肢各身体部位都能吻合的,想像中的大树),当然真的大树,不可能长成我们要求的这样。随之再设想,两手和双臂乃至全身抱着这棵树分别做向上拔、向下栽、往里挤压、往外扒、往前推、往后拉以及摇晃等等。
特别要强调的是:意念假借用意不用力,动作越小越慢越好,意念中虽然不能将大树引动,但似乎有随我意之支配,而微微颤动之感觉。能有那么点意思就够了。要注意凡想像中与树接触的身体部位,胸腹、大小腿等处,皆有应和两臂微动之意。
待这种意念活动,有了初步的感觉以后,进一步就要打乱意念的顺序:在想把树刚提起来就往前一推、或者刚把树栽下去,又横向把他的皮扒开、亦或刚合上又往后拉、刚往起拔又摇晃它等等。因为抱树的意念训练,是和将来的技击实用分不开的。现在是抱树、推树、摇晃树,将来就是要用摸索到的拳术力量,变成推人、拉人、放人。实用时,用力没有固定程序,所以在训练的时候也不能按事先安排好的工作顺序去练习。再提高一步,到了训练有素的时候,就应在意念训练中,建立一种模糊的感觉:又想把树扒开、又想合上、又想拉、又想提、又想压,结果是什么也没想,什么也没做。想了又没想,做了又没做的模糊状态,就好像一张白纸能够画出任何美好的东西。在技击方面言之,就是后发先至的待发状态。即已接未触之时的松紧状态。
其最终培养出来的力量是:碰到哪儿,那儿才会有迅速的反应,碰不上就什么也没有的高度省力的奇妙境界。所谓模糊的感觉不是发呆,而是精神的高度集中,就像足球守门员准备扑点球那样。意拳站桩开始要求用意不用力,但很快就能做到意到力到,最后要做到意力不分。真到了应敌或者遇到歹徒的时候,什么意什么力就都谈不到了。
这是独立守神的深入阶段,仍以站桩为本。在弄清“松”的概念后,就应进入“紧”的训练。大多数习者,极易混淆紧与僵的概念,多以为此项训练于己不利,或从未进行过此项训练,更有人因片面追求松而不敢稍微发紧。为数不少的习者为使下肢放松而使双腿直立,这就失去了站桩的原则,使下肢“断劲儿”,这是不可取的。想了解更多健康知识可查看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