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同事吃饭,聊了些日常教学的事情,每谈及班上不懂事的学生时,我们的眉间都会闪过几分担忧。 我们挫败又难过。 城市出身的我,当到乡镇教书,自然希望他们能走出大山。
看着班上那些浑浑噩噩混日子的学生,男生也好女生也罢,开始担忧等初中毕业以后,这些孩子该何去何从。
所以,想起了当年自己的老师曾讲过的道理。不掺半分假。于是学着老师的样子,想把道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时,才发现他们叫不醒,不愿意学也听不进劝告。即使那些朴实无华的人生道理,是自己一步步走来的亲身经历。
有人说这是教育的滞后性。学过的课文和听到的道理,当下是领悟不了的,需要等到几年甚至十几年后,在经历过一些事情后,才会幡然醒悟。 原来在多年前已经有人告诉过自己,只是你没听懂罢了。只有当你懂的那一刻,老师的教育,时隔多年才真正形成了闭环。
说得通俗易懂一点,便是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会。从学前班到大学毕业,我读了十多年的书。这一路上,有人追风赶月,有人停滞不前;有人悬梁刺股,有人从上课睡到放学……
闲下来时也会思考关于教育这方面的事情,闭上眼,尝试将求学到现在,所有还记得的场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剪辑成一部电影,然后在脑海里放映。
当看到电影结尾时,心里浮现了一句话:学习的回报周期太长了。小学7岁,老师告诉我,学习才能改变人生;初中12岁,老师告诉我,学习才能实现理想;高中16岁,老师告诉我,学习才能拥有未来。
站在二十多岁的年纪回首,明白老师说得都是对的。只是当年的认真刻苦,要等到20多岁才看到回报,又有多少人能够在学生时代,就看到未来那改变了人生的自己?
其实老师的话语很像是在跟学生画大饼,就像现在有人跟你说,只要你努力工作,以后一定能住豪宅开豪车一般。当然,工作与学习并不能混为一谈,只是举个通俗的例子。背一篇古诗文言文,写一篇好的作文,并不能得到改变人生的回报,所以很多学生不愿意去背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但如果把学习回报的周期缩短,例如背一篇马上有奖励,我相信他们会非常乐意。
但是你想啊,总有人不需要即时的奖励,也会愿意去背的。有些事情,等他们长大了,自然也就明白了。虽然等到那时,早已无力去改变些什么,毕竟他们的人生,是他们的。至于我,至于你们,也都只是一个听众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