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关注的公众号最近在发布一些实体书店的求助信息。我想,该是多么得走投无路才出此下策,毕竟,知识分子曾经最唾弃的就是施舍,最引以为傲的就是胸怀和风骨。
但是,实体书店的困境却是这样的让人难以置信。小时候梦想之一就是开一家书店,希望这些坚持的人,能赢得希望。
评论区里更像是一种“接力”。
和单向空间一样…五台山总店我去过,那是前年在南京出差专门闻声而去,斜坡下的大门非常有带入感像一个通往精神文明的隧道,虽然并不信十字架背后的神,但总的来说它非常震撼,书店对书籍的摆放让我想起自己十几岁时候去买教辅材料的场景,有点怀旧。
怎么说…我也是在二月无奈被公司因疫情打击而解雇的一名小职员,应证了三十几岁没工作也没存款的衰人一枚,但我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祸福相连,毕竟每天无论尘世如何灿烂或惨淡,依然有清澈的充满希望的阳光光顾我们,且束手束脚地熬过去就是。
单向空间是几位媒体人创办的书店,15 年来,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对社会不公的记录,始终流淌在我们的基因里。天灾人祸,很多人不幸离世,更多人备受煎熬,就像书店创始人之一许知远所说,“诚实的表达,平等的交流,理解他人的痛苦,是对此刻强烈的提醒。”过去我们深信的价值,依然是生活在这个危机时代里的武器。发出响亮、独立、有良知的声音,和傲慢、愚昧、封闭作战,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
……就像雪后,大家都很冷,但都选择了默默拾柴,为其点燃篝火。
可能很多人会说,只是书店而已,大不了还可以在网上买书,还可以去图书馆看书啊。
我们并不排斥这样的说法,但是对纸质刊物来说,对传统纸媒而言,这是一个讯号,像发现敌人释放的信号弹。咻的一声窜上了天,置身事外的人觉得“烟花绽放的一瞬间,有种祭奠的美感”,而身处其中的人,无疑惊出一身冷汗,或者备受煎熬。
和前辈们聊天才发现,行业很多期刊一度停摆,心血管、免疫、妇产科……几乎都开设了新的专栏——新冠肺炎专栏,以维持正常发文。
事急从权,很多文章未有同行评议,优先网络发表。前辈说,这也是十多年来,整个行业的头一回。
我傻傻地问老师:为什么没经同行评议呢?老师哭笑不得:“同行专家也在一线啊,哪有空。”
今早和一个武汉的老师回访一个电话,从洗漱完毕聊到了9点多,因着“吃龙虾”的交情,老师和我谈了很多东西,在那一个上午,我都在回味。
老师是那几家定点医院之一的下一任主任,在一众芳龄60+的大佬中,显得还挺年轻。非常符合我对武汉人的深刻印象:有锅气。
热情、良善、诚恳、能说会道。
他提到为楼上的大爷大妈送米送面,和要退休的师父一起参加直播,说着生活中的好多琐碎小事,还大倒国自然的苦水(哈哈哈,国自然的冲刺阶段),最后和我嘱咐道:每一行都有自己的生存规则,自己的意义,要好好在岗位工作,在上海也不能掉以轻心,多多保重。
不说假话,在那一刻,我还是能够感受到前辈们的“关怀”的,也让我被“真善美”温暖了一回。
古人说,达者兼济天下,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明明都是“穷者”,却还是选择分出一根“柴”,在黑夜里燃起火光,星星点点,让我们看到希望与爱。
待春山可望,露湿吴台,武汉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