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古典老师的《跃迁》,按照惯例读完后总会有一篇读后感写给自己,作为读书的结晶,可是这次完全不一样,看的过程中严重产生共鸣,一个点就能带来共振,迫不及待的在严重共情的地方第一时间输入自己的想法,还管他读完没读完。有没有读完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那一刻的状态和想法。
诺,你看,从跃迁的视角看坚持写作这件事就在这样的状态下毫无征兆的一口气的跳出来,酣畅淋漓的赶脚,这一刻体会到了那种洒脱不羁、任由你用文字来徜徉的体验。
【持续迭代才是最高级的灵感】
写作的过程有时候会突来灵感、文思泉涌,挡也挡不住,这是一种奇妙的可遇不可求的状态,也是我们常常推崇的,所以误以为写作是靠灵感的,但实际上写作被当做是一门手艺的话,通过刻意训练、持续打磨,可以不断迭代来提升的,而灵感是没有护城河的,说没就没的,所以把写文章当成一个积累、持续打磨的过程,才会有持续稳定的输出,也不会给自己一个“等灵感来”的借口而停滞不前、甚至偷懒。
【总是想憋大招要不得】
我们总想写出的文章篇篇有质量、耐人寻味、自带流量,期待着引发共鸣,所以总是等着憋大招,可能会等着灵感集中爆发的那一刻,灵感是稀缺的、飘忽不定的物种,在这种被动情景下大招什么时候才会有?根本不由你说了算。
“产品(思想化产品)不一定要大,但一定要有,永远不要低估一个正确的简单动作带来的可怕结果。如果写不出一本书、就写一篇文章;如果写不出文章,那就写一张知识卡片;如果没法积累一个知识卡片,那就总结一句话,然后分享出去”
一下子戳中我的点,正是我所想的却表达不出来的。这些话、卡片、文章的积累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非常重要的、是通向大招的有效方式和捷径。
因此保持随时捕捉某一刻蹦出来的想法、感受、反思、思路,一个好的标题、几句话乃至跃然纸上的一篇文章都在每一天的积累中成为跃迁的每一个必经之路。
所以请放下执念,跳出憋大招的坑,灵感来时牢牢抓住、平时把对生活的感知记录、捕捉下来,在思考中持续打磨,无大招便是大招。
【用功利心态看书】
读书是保证有效输出的知识源泉,上次对于坚持读书难的困境进行了浅显的思考,“可以从管理好时间、做好读书任务分解着手,让目标每天明确化、量化”这样的建议好像不痛不痒(《关于坚持读书难的反思及建议》),可以改善但不能从根源上有效解决。古典老师提出的“功利心态看书”这种模式让我眼前一亮。
回头再看看自己的看书历程,发现以前一个月读一本相对轻松的计划其实执行起来也会有困难,看书完全是随意的、看心情、因为那个阶段想看了、或者比较热门就会开始,或者仅仅只是想保持一个不断喝墨汁的状态而已,基本都是一个比较散的状态,有时一本书看到一半因为被打断,隔了一段时间后兴趣减退、很难再继续。
但是最近的读书体验在不知不觉中偷偷地发生了改变,而这些在当时根本不自知。《断舍离》是因为我陷入了一种拖延的、粘滞的、摆脱不了一个长长的黑色尾巴的状态中,想极力摆脱、想清清爽爽、想轻轻松松的生活、工作,主动翻出二次看的;《番茄工作法图解》是发现时间不够用、利用效率不够高,因时间而焦虑的时候针对性看的;《跃迁》是发现自己认知度有限,想要成长却一直困在外围的状态下入手的。
发现没?这里的共同点就是带着问题看书,有着明确的目标,有具体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这种功利性的学习模式会让你将获取的内容立即投入具体问题中,引发你结合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整合、进入多层次的思考状态,所以聚焦问题,看书的状态完全不一样,你会恨不得一口气读完,迫切的寻找那个期待的答案,那个方向是有光、是出口。那就从此刻开始,不妨把这种方式注入到你的读书生活中,我想“坚持读书难”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写作,有太多的益处,梳理情绪、分享快乐、记录生活、理清思路、沉淀想法…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除了这些显现的短线的收获外,还有长线的收益,他可以见证你的成长、会传递给你力量、最主要的是利用稳定的输出倒逼不断的输入,写作能把这些知识形成体系,使你不断保持良好的成长状态,当这种细小的成长一步步酝酿升级,总有一天实现跃迁,提升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