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完了《当下的力量》。这本书太经典了。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中名列第一,已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畅销全球200多万册,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心灵之书。著名灵修作家张德芬小姐撰文力荐。
对于这样一本名书,读得似懂非懂,更不敢妄言自己能写出它的精妙。只是真的很想推荐给朋友们看,所以用尽量简单的言语写写自己的理解,也算不辜负一本好书。
这本书是一个抑郁症朋友推荐给我看的。因为曾经是资深失眠患者,我也有些抑郁。这本书是唯一一本我看不懂,却坚持看完了的书。
第一次看这种灵修方面的书,不明觉厉。看起来有点神神叨叨,完全不懂说的是什么。不过,看着看着,浸泡在文字里,感觉心灵被洗涤。第一次关注自己的灵魂,慢慢拔掉心灵周围的杂草,让“本我茁”壮成长,让平静和快乐由心底长出来。
我们其实从来没有真正拥有过过去和未来,我们拥有的全部,就只有当下。
谁该读读这本书?
敏感脆弱想太多的人;
抑郁笑不出来的人;
每天起来不知道活着有什么意义的人;
明明拥有了很多,本该开心却空虚的人;
悔恨过去、担心明天的人;
被疾病折磨的人……总之一切灵魂有破洞的人,原来这是一本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的书。毕竟谁不想变得更快乐呢?
而快乐是什么?是很有钱?很有名?这些快乐太遥远,也太容易消逝。这本书告诉我,极致的快乐是内心的平静和对当下每一刻的觉知。
我们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想太多
从我思故我在,到我思故我不在。人一旦由思维接管,本我就不在了;人一旦会思考,麻烦就来了。痛苦来自于对当下的批判:不能心平气和的接受当下,便是制造痛苦的根源。我们每天产生65000个想法,90%的想法都是没有意义、不值得跟进的。
每个人都有一个本我和小我,分为“临在”状态和“我执”状态。本我是那个纯粹的、不加批判的我。像孩童一样,不戴有色眼镜去看待这个世界。周围的一花一木一粒尘土,足够让他惊奇;就算摔一跤,不怨天不怨地;有点疼,哭2声,又咧开嘴笑了。哦,这就是摔跤的感觉啊。
而小我,就像叽叽喳喳的长舌妇一样,总在本我耳边聒噪。同样是摔跤。小我怎么干的?谁那么没素质,西瓜皮乱扔;怎么那么不小心,走路也不看着点,做事总是不靠谱。衣服弄脏了,一会作报告尴尬了,今天真倒霉……看看这个推演的过程:怪罪他人、责备自己、瞎操心……这就是我们每天都在无意识中干的事。用我们聪明的大脑过度诠释着每一件事。内心戏太丰富,大脑里上演着各种戏码,而且往往是悲伤的电影,甚至是灾难片。
如果让本我出场,应该是这样的: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意外,就是是一次体验。不小心摔一跤,却让我低下了骄傲的头,离地如此近的我,清晰地看到了、摸到了地砖的纹路,那是我平时不曾留意的风景。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思维构成的世界,周围的一切都是思维的结果。时间、空间、喜怒哀乐等。评论、猜测、批判、比较、抱怨、表现出好恶喜厌等等是思维最爱干的事儿。它喧宾夺主,我本我挤到角落,对这个世界指手画脚,弄得乌烟瘴气。思考已经变成了一种疾病。而我们却被骗了,以为我就是我们、这就是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
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费斯汀格
幸福不远,就在你心底——活在当下
我们习惯于用外物来衡量幸福。如果有100W,我一定每天都会笑醒;好羡慕那些住在别墅里的明星;如果不用上班,每天去看世界该多好……
“所有真正重要的事物——美、爱、创造、喜乐、内在的平安——都来自于头脑之外。”你要做的是挣脱思维的牢笼,摆脱心智的操控,保持临在,专注当下。也就是“开悟”,达到短暂的“无心”的状态。
“在你与存在有了内在联系后‘你的思想流产生间隙的时候,爱(love)和喜悦(joy)的惊鸿一瞥,或者短暂的深度和平(peace),便可能来临。对大多数人来讲,只有当殊胜大美当前、体能发挥至极限、甚或生死交关的当头,才会引发出心智的“失语状态”。这样的间隙,才会出奇不意地发生。这时内在的寂静突然来临。在这份寂静中沁沁而出的,是一股微妙又强烈的喜悦、爱和和平。”
专注于当下,保持完全的临在感并不是一容易的事。但是只要经历一次就会被深深的吸引。它可能是短暂的几秒钟、几分钟,可能是你早上冥想的时候,可能是你心无旁骛的吃一个苹果、全神贯注洗一个盘子的时候……
活在当下需要不断的修炼。但是只要你已经觉悟到,你的所思所想并不代表真实的你,当你迷失在思维的泥沼中时,记得把自己拽回到当下,你就已经上路了。不念过往,不惧将来,活在当下。生命给了什么,我就享受什么。
这是我对这本书浅薄的理解,书的后面部分还有关于如何专注当下,摆脱痛苦的途径的一些可操作性的方法,有时间再作分享。
这本书我放在枕边,相信我还会再读2遍、第3遍。每看一次,就像是给心灵做一次spa,去除生活的老茧,身心合一、保持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