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优秀?在某百科,它的解释是这样的:
所以,优秀不仅代表了成绩,还代表了一个人的品行,和行为。
俞敏洪老师的新书《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给了我们几个指导意见。
我将之概括为: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勤学多读
低调做人,应该遵循的原则就是:宁为牛后,不为鸡头。追求高质量的朋友圈,像身边优秀的人学习。
俞敏洪老师,大学毕业后,在北大执教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意识到,自己和身边的同事、老师无法发生思想上的共鸣。这个时候,他并不是停下来,为自己的思维高度而沾沾自喜。他选择的是,去连接更高级别的朋友。
与他同期毕业的北大同学,有的出国深造,成为了博士和硕士。而他并不因为自己的学识和见识不如他这批同学,而拒绝和他们接触。而是以谦恭的心态,向这些见识更广的同学学习。不断与比自己高一个层次的朋友圈迈进,让自己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获得进步和成长。
做人,宁为牛后,不为鸡头。只有成为牛后,努力努力,才可以往牛头靠近。而仅仅满足于成为鸡头的话,面前永远就是撒着碎米粒的渣土地。
很多人失败,其实只是败给了自己。以为比自己优秀的人都极度高傲。不愿意分享,在与人请教之前,自己先给自己上了绞架。用这样的心态与人交往,别人自然更不愿与你多说。而这时,他恰恰会认为自己的猜测是对的。自此,更不愿意与优秀的人接触。
高调做事,应该遵循的原则恰好和做人相反:宁为鸡头,不为牛后。在自己能够努力的基础下,做到行业最优。
专心致志,先想办法成为鸡圈里面最优秀的鸡,就不要去想牛、马、驴的事情。新东方在一路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许多的诱惑。从90年代到现在,社会经历过的变化许多,股票的热潮、房地产的热潮。许多人,仅仅是糊里糊涂上了车,最后都赚的盆满钵满,而俞敏洪老师,却抵挡住了这许多的诱惑。一心只专注于如何提高教学的质量。而如果不是俞敏洪老师的坚持,新东方也不会有今天75亿美元的市值。
我们太容易收到身边各种信息的影响,今天这个火起来了,我们恨不得赶紧一头扎进去,明天那个火起来了,我们又忘了之前自己在做些什么。热点此起披伏,我们所做的事情都流于表面被淹没在浪潮之中。
很多人都梦想成为巴菲特,以为股神一定是具有高深莫测的预测能力,才能够在有生之年收货如此多的财富。实际上,巴菲他对自己有很清楚的认知。
在从业早期,沃伦就断定自己不可能做出数百项正确的投资决策,所以他决定只投资自己有绝对把握的行业,然后在那上面押下重注。他90% 的财富仅仅来自于10项投资。有时候,你不做什么恰恰和你做什么一样重要。”
勤学多读,领悟读书的真谛
俞敏洪老师,一年要阅读将近100本书。
现在互联网上充斥着各式各样的速成阅读法,影像阅读法,大家趋之若鹜。很多人,开始忘记了读书的本质,将读书变成一种显摆的工具。没事的时候,可以发一个朋友圈:今天读了《XXX》,然后一句书摘,再配上一张书本+咖啡的照片。好像这样就可以获得知识了。而俞敏洪老师却告诉我们,经典的书,他很多时候不仅仅读一遍两遍。很多时候甚至会读到自己能够背下来。
《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这本书里,有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一本书凝结的是作者30年的人生经历,如果你能够一年读够100本书,同时把作者想要表达的重点消化吸收,是不是就等于获得了3000年的智慧了呢?
我们的社会能够发展至今,我常常认为,是多亏了文字这种载体。通过不同单字的组合,居然能够传达一个人的一生。而我最常听到的确是,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我希望,在我看完一部好电影的时候,我匮乏的词汇只能够说出“好看”二字。我希望,在我享受完一份美食的时候,推荐你去尝试是,不是只能告诉你“好吃,你一定要试试”。
也许,这就是阅读的意义。
当然了,有一句话很重要: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领悟读书的真谛,带着各种疑问上路,是不是会更容易遇到美好的风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