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为运营控运营开刀案例day6作业
2016年1月26日,微信红包照片功能,短短几个小时引爆了整个朋友圈。平时朋友圈的照片有时都懒得打开,为何付费看照片的活动却引起一阵狂欢呢?
1.产品角度
(1)产品流程简单
朋友圈红包照片的玩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平时朋友圈发照片+微信转账+微信支付的操作流程连在一起。由于几个流程的无缝衔接,用户操作简单,容易上手。
朋友圈发布按钮变成了金黄色,用户点击可以看见“红包照片”选项,选择发布照片后,该照片即被模糊处理后发送到朋友圈,好友如果想评论或看清楚照片,需向好友发送红包,金额由微信随机决定。
(2)产品细节
红包照片选择了朋友圈作为爆发的起点,能快速触达用户,提升分享动力。朋友圈是用户每日点击多次的地方,红点强迫症变成黄金强迫症,大部分用户都会去点击。
第二,朋友圈有天然的分享传播属性,发照片是朋友圈的基本操作。
第三,引爆点在于红包付费看图,在点击朋友圈--上传图片--分享至朋友圈这一流程中,添加了红包价格选项,随后红包被打码发布。
第四,有人查看图片的话,发布人就能光明正大地收红包了。
第五,看到朋友圈的人都在发图分享收钱,自然带动更多人也去发图,朋友圈顿时一片雾霾。
第六,稀缺性,朋友圈模糊图片是从26日17:00开始上线,0点结束,所有图片都将被删除,减轻了发图的压力,却增加了图片的稀缺性,不玩就来不及了。
第七,攀比和从众心理。照片的最下方有提示说,“已经有多少人看过该照片”。这句话的引导无疑是最佳的评价,人数越多说明图片值得看,评论有好评会带动更多人付费。
第八,游戏心态。活动有截止时间,红包本金也不大。整个产品设计对于用户的时间、金钱成本控制得都很好,就像是一个测试性的游戏。
朋友圈模糊红包图片的整个流程和细节都非常流畅,直接触达用户,用户学习的成本低,分享动力强。产品设计合理利用了人性中好奇、贪婪、收益、对稀缺资源的享有等特点,结合朋友圈本身强大的传播特点,红包照片迅速引爆。
2.用户角度
对于用户来说,朋友圈模糊照片就是一项全民狂欢活动,肾上腺素似乎在那几个小时极速上升,所有人成为了段子手,都有许多平时不为人知的秘密要公布。
(1)玩法新颖,习以为常中的出乎意料
用户早已经习惯了朋友圈的分享模式,无非是图片,文字,转载,集赞等。但是模糊照片还能收红包,给“无聊”的朋友圈增加了一丝有收益有趣的玩法,成本不高,人人都想试试玩一玩。用户使用后有愉悦感和成就感。
(2)模糊照片引发好奇心
平时看惯了朋友圈的自拍,对于模糊的照片,有种想看而不得更想看的心态,于是冲动付费一看究竟,无论有期待还是失望之余,都得发个照片引起他人的好奇心。因此雾霾照片瞬间充满整个朋友圈。
(3)发照片有收益,还能测测谁最关注你
发个照片能收红包,还能测测谁最关注你,何乐不为?根据你的文字引导,关注你的人会毫不犹豫发红包了解你分享出来的“秘密”。看看谁给你发红包,知道谁关注你,更会激发用户去发图片,看图片。
(4)攀比心理
一张模糊照片的好坏,在图片下方的“已经有x人看过该照片”中可以反映出来。这个评价吸引其他人看照片的关键。这时候,刷单行为也带动了分享和参与感。有用户为了让更多人看照片,可以在小范围发红包要求水军看图片,增加查看照片的数量。刷单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人无意识地加入这场活动中。
(5)朋友圈段子手和借势营销
一场红包模糊照片下来,朋友圈都在绞尽脑汁吸引更多人看照片,瞬间都成为段子手。刷朋友圈变成在看十万个冷笑话般的段子,有趣又好玩。品牌借势营销的参与,使得红包照片更多元更有趣。
3.总结
朋友圈红包模糊照片是一款很成功的活动。在短期内测试了用户对于付费的感知,吸纳了无数人参与其中,扩大了微信支付的数量和使用场景。总结红包照片活动,可以看出制造爆款少不了以下的因素:
- 产品使用体验流畅
- 产品具有分享体系
- 产品能快速直达用户,快速响应用户需求
- 用户使用成本低,上手快,分享动力强
- 用户获得收益感,如愉悦感、成就感、服务、技能等
- 玩法新颖,习以为常中有出乎意料
- 玩法有可拓展性,如借势营销
最后引用《社交红利》的作者徐志斌,在《 想学红包照片炸遍朋友圈?前腾讯总监教你制造爆款》的观点对爆款做个参考:
我们虽然无法精准地预测谁是下一个“爆款”,却能够提炼出这样一个“引爆公式”:
引爆=用户收益×可娱乐性×热点系数×用户与企业间的信任/参与成本
用户收益指用户能够从中获得的服务质量、信息、技能以及愉悦体验,也包括从中获得的存在感和认同感等。
娱乐性更多的是指“廉价娱乐”,也就是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快的愉悦享受。从早期微博平台上盛行的“猜猜我和哪个明星像”,到“打飞机”、“围住神经猫”,用户在体验和炫耀过后,就会去寻找下一个带来愉悦感的产品。
将热点系数作为关键指数纳入到该公式中,是因为热点事件能为产品或现象的引爆加分不少:在几位影视名人因沾毒被拘留之际,一些恶搞类的微信小游戏立刻就在朋友圈风靡;“围住神经猫”的生命周期结束后,HTML5类型的小游戏呈现爆发之势,还有国外团队复制该产品并一举登上App Store榜首。
可见,一个产品走红本身也能够成为热点事件,推动下一波热潮。如果团队能将用户收益与热点事件、产品的娱乐属性相结合,在社交网络中的引爆指数就会更为惊人——“冰桶挑战”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