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时间:10月24日
地点:寝室
这几天我加快了阅读的速度,所以可能在读书笔记的整理上有些跟不上自己阅读的步调。
接下来的阅读进入了索绪尔的符号学范畴,这一块的知识我在撰写本科毕业论文的时候有涉及过,但是今日读起来仍然十分费力。
索绪尔所代表的符号学最基础的概念还是符号的能指所指,这个概念在之后与神话、符码结合的分析方法也为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些思路。而这个概念在文化研究领域可涉及的领域有很多,包括对亚文化的研究,另外我在社会研究方法的课程中所选择的选题方向 球鞋文化,我认为也和符号学有很多借鉴的意义,例如,球鞋本身既是一个服饰符码,也是一个符号,它的所指可以看做是球星的身份移情,而这也与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方法联系起来了。
其后,他又认为
意义并不是在能指与所指的互相关联与互相协调中形成的,而是在差异和关系中产生的。
也就是说-意义不是天生就和物体捆绑在一起的,它是可以被人所赋予的,作者也是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这一点。
其后索绪尔提出了
意义是在组合与选择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这一部分索绪尔提出了语言的毗邻轴和聚合轴这两点概念,在这里的分析有些关注的是语义学上的内容,认为
语言的重要之处体现为其构成了我们眼中现实物质世界的形态
我们所使用的语言为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体验设定了规范。
强调了语言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秩序的重要性,并由此延伸出了语言和言语两个概念,言语即个体言说的方式,也就是具体的语言运用,而语言则是一个结构性的东西,是一种社会机制。我认为索绪尔的理念是将文化研究同构成了在语言语义方面的研究,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他所属的流派被称为结构主义的原因吧。
最后文章提出了结构主义的两个基本观点
1、关注文本与实践之中包含的基本关系,以及使意义得以生成的语法
2、始终认为意义是在词句组合与选择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中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则是潜藏的结构。
其后,文章开始介绍在对美国西部电影的分析中得出的二元结构,而这个概念也贯穿了之后的一些流派的争论,其代表施特劳斯认为
所有神话都具有一种二元对立结构
意义就是在互斥的两极之间生成的。
这种对立的关系相互依赖又相互区别,这种二元结构可以解释我们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的文化产品的结构,譬如动画片,普通的动画片特别是皮克斯或梦工厂的商业动画,其中必定包括了好人与坏人,男性与女性的结构。
而在分析美国西部片的时候,他们更加深入地研究了西部片在各个时期的故事结构上面的二元对立结构,我认为这种思路在研究影视资料的时候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路,即先分类,再分析各个时期的特点,利用这种二元结构,思考故事背景中蕴含的各种元素,宏观的考虑主角所生活的环境,注意分析主角在不同的环境中摇摆的过程,最终通过这种影响语言的分析,来确定这段影像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
此后进入罗兰巴尔特的神话学,罗兰巴尔特我认为也是在符号学方面的一个集大成者,在本科的时候曾借阅过他的书,但是完全不能理解他艰深的文字,所以这一次解读我又有了很不一样的感觉。
罗兰巴尔特对索绪尔做了一些发展与完善,他提出了初级与次级指意系统,也就是说能指加所指等于符号,这个符号变成新的能指再加上新的所指等于新的符号,就像是一个套娃的模式。
其后在对巴黎竞赛上黑人士兵敬礼的分析也非常精彩,值得注意的是他提出了四种解读立场,这一点让我影响很深,即象征立场、狡辩立场、展现立场、结构性描述,分别对应生产者、反对者、消费着、巴尔特本人。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思路,通过对不同属性的群体对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态度做出的不同解读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意识形态或者意愿的传达效果。
巴尔特也认为神话其实就是一种粉饰太平的东西,它能让复杂的逻辑关系变为简单的叙述,其后他又提出了接力的概念。
巴尔特也提到了一个如今非常普遍的现象,即并不是图像让文字更清晰,而是文字扩充了图像的潜在内涵,也就是向我们现在很多报纸或者网站所做的那样,用同样的图片报道,只消替换一下搭配图片的文字,就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意思。
此后巴尔特进一步提出了锚定,即
文字生产出一个全新的所指,这个所指对图像产生强大的反作用,俨然构成了图像的外延
来进一步解释这一现象的出现。
接着便是后结构主义的介绍,其认为
意义背后并不存在仍和牢不可破的潜在结构,意义始终处于生成的过程之中,而绝无固定的落脚处,能指生产出一个又一个新能指。
即认为意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后雅克·德里达登场,他认为
意义总是延迟的,绝不会以完整面目示人,总是即缺席又在场。
随即提出了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延异
延异即意义的浮现总是既有延迟又有差异,文中提到了字典的例子,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标题党就是利用了意义的不确定所导致的延异,产生了很多啼笑皆非的效果。
其后他也分析了之前提到的二元对立结构,认为其并非简单地结构性关系,而是一种权力关系。也认为意义的双方是相互依存的一个关系。
福柯对后结构流派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发展,我也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了他提到的话语这一概念与问题域概念十分相似,话语即
系统的构成了人类言谈对象的实践
话语通过三种途径发挥作用:赋权、限制、建构,
我们的身份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话语的赋权限制建构机制中生成的。
这种话语是否能用于研究现今的亚文化?例如在偶像文化中,偶像的追随者是依靠着谁构造的话语,变成了一个粉丝,是文化?还是粉丝自己?亦或是偶像产业?
其后介绍的全景敞视机制我认为非常适合目前的真人秀节目的分析,这种真人秀满足了我们的窥视欲,是否也与权力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