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丁兰实验中学小男生描写同桌女生“笑”的作文,近日在网上刷频了。
印象中,她有《红楼梦》中王熙凤一样的性情,不见其人,可先闻其声。
恰当运用典故,可见其学识不浅。典故出处:曹雪芹写王熙凤“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每天早上,她的笑声一定会先于她的脚步到达教室。她跟谁似乎都有说不完的话题,还没两句,便又笑了起来。
这是过渡句,上半句还承前写她“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下半句启后写她性格开朗与人友善。
她的笑是那么有步骤,弓腰,后仰,抬手,展眉,眯眼,咧嘴,放声,捂嘴,然后慢慢地平复。
这是连动法白描,用一连串的慢动作来进行拆解描写,描写更显细腻,深得朱自清《背影》白描的真传。
她的笑是那么有韵律,或“哼哼哼”,或“嘿嘿嘿”,或“鹅鹅鹅”,或“嚯嚯嚯”,短歌长调,随心而定,似空谷传响,婉转久绝。
先是巧用拟声词,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后是化用郦道元《三峡》里描写猿鸣的金句,文采陡增,韵味无穷。郦道元的原文是“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她的笑偶尔是令我生厌的,响度不高,却穿透力极强,好似圆规的尖角,刺破我的一纸禅意,叫我不能静心。
这里为写“喜欢”偏要先写“讨厌”,先抑后扬更能增强后文“喜欢”的感染力。另外,“一纸禅意”中不仅“禅意”用词精妙,而且量词“纸”也深得古文笔法三昧,苏轼于1082年就以“蓑衣”为单位来丈量烟雨,写了“一蓑烟雨任平生”,九百多年后的这个小男生,为对应前文的“圆规”,巧用“纸”为量词写出“一纸禅意”,真是大音不绝呀!
但她的笑更多是令我痴迷的,总有一种治愈性,如春风过处,花草摇曳,银铃脆响,仿佛又让时光轮回到林徽因笔下的“人间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千般铺垫,皆为此段,文意至此,如悬泉瀑布,飞漱淋漓。然后一个精彩比喻,有视觉“花草摇曳”,有听觉“银铃脆响”,也可说有触觉“春风过处”,这叫“3D电影法”营造场景。最后两句,提到林徽因,引用恰当,典故始典故终,首尾呼应形成闭环,王熙凤带路,林徽因掩门,小小年纪,就能日月星辰皆为我用,用笔老道啊!
纵览全文,通篇紧紧围绕一个“笑”,中心突出;然后采用腾挪笔法,写“笑”的环境、“笑”的动作、“笑”的样貌、“笑”的比喻、“笑”对我的影响冲击,层峦叠嶂却丝毫不乱,布局谋篇颇有章法;当然,最难得的是,这些娴熟的技术,都是服务于表达如草上露珠般纯真美好的少年情感,技术就成了艺术!
最后想借此机会重申阅读的重要性。小男生大量用典,可见他爱阅读,至少读过曹雪芹《红楼梦》、朱自清的《背影》、郦道元的《三峡》、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而且理解了他们,这才能活学活用地借鉴过来,自由灵活地表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