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秋臣
叶秋臣参加了《最好的我们》首映礼,除了对电影先睹为快之外,还见到了各位主创人员。
陈飞宇本人真的是典型的高富帅风格,现场着装虽然很简单但也能感受到满满的贵气,以至于影片最后他饰演颓废风格的余淮都会看起来有些违和。
何蓝逗的真人比她饰演的角色耿耿看起来要更活泼一些,虽然镜头里看着脸蛋有些肉嘟嘟的,但本人其实非常瘦。
叶秋臣最开心的是看到了好妹妹乐队,他们的歌听了许多许多年,除了《一个人的北京》等大热歌曲之外,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那首《达不到的爱》。
青春里总会有遗憾和错过,但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耿耿和余淮那样回到最初的晚秋高地,拥有再续前缘的机会。
更多的人,其实只是经历了一段“达不到的爱”。
1.优点和缺点
坦言来说,任何一部电影都是存在优点和缺点的,就好像在豆瓣的评分里总能看到既有人打五颗星,也有人打一颗星一样,只是大多数人的一致性变成了主流,也就决定了好片的烂片的差距。
但除了审美不同之外,还有个人喜好的原因。
就我本人来说,不是所有的青春片都戳我,但故事背景若是与自己读书时所处年代相同或相似的,一般都会召唤起曾经的回忆,此时的电影故事已经不再重要了,反而是情怀占据了大部分的脑细胞,影片中的一些片段也往往换成了自己曾经的回忆。
比如耿耿她们三个垫底姐妹花在食堂吃饭时,我反而更关注她们盛菜的那个盘子,因为材质和样式与当初回忆里的餐盘很像。
还有他们学生时代穿的校服,学生代表上台讲话时底下的交头接耳,准备大合唱时有人跑调的尴尬……这些都是我曾经亲身经历过的。虽然《最好的我们》这部电影不能涵盖所有青春中的影子,但至少让我看到了零星的感动。
想起了自己读书时“最好的我们”,可能更多过于喜欢电影本身吧。
虽然电影成功勾起了情怀分,但缺点也同样很明显。
台词明显有些生硬,限于时长原因所以故事的节奏也有些零碎,部分男女主的互动缺少火花,而且剧情的某些起承转合并不是特别流畅。
不过对于青春片而言,我只想看个回忆,也就够了。
2.剧版和影版
电影《最好的我们》里,其实除了角色名字相同之外,相似的地方并不多。
比如在分座位时,剧版就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师生PK赛,而电影里只是一句“我愿意”后全班的起哄。
比如班级表演时,剧版还是正经唱了歌,而影版完全变成了告白的舞台并合唱起了梁静茹的《勇气》,影版的余淮瞬间变成了剧版路星河的几分之一,只是表达得相对委婉没有道破。
比如剧版的徐延亮是个讲义气的胖子,但影版的却是个会打小报告的瘦子。
但当张平和张峰出现的两幕时,真的有一种回到了剧版的感觉。
尤其是张平在自我介绍时,如果不是讲台下坐了不一样的同学们,那一刻真的感觉好像在看剧版一样。
还有张峰在讲数学题时问大家有没有不会的,然后说“这道题这么简单就不讲了”的时候,也好像在剧版中听到的一样。
当初看剧版《最好的我们》是在找自己读书时的各种影子,如今却是在影版里寻找剧版的影子。
3.过去和现在
为什么会对这种青春片感动?
因为现在的孩子们在过着怎样的校园生活,对于我这个高中时代过去十多年的人来说,已经比较遥远了。
因此才会喜欢上剧版《最好的我们》和《你好,旧时光》,还有《人不彪悍枉少年》之类的作品,都是在找自己过去的回忆。在这种类型的青春片里,有许多令人感动的元素存在,这些召唤回忆的感情其实超越了影视剧作品的本身。
可惜那个时候的我们不能像现在一样可以经常拍照,记录生活。
所以耿耿所做的事情,就是一种对过去回忆的定格,是我们一直想做但却没条件做到的。
那时候上学的小屁孩们大多数还没有实力去使用相机,手机也都是拍照功能一般或者根本无法拍照的诺基亚。
虽然现在的我已经比过去的自己懂得了更多的道理,但偶尔提起过去的时候仍旧会感动伤怀。
但我坚信的是,不一定要回到过去,才能找到最好的我们。
因为没有走不过的青春,时光里的每一刻都是最好的我们。
文/叶秋臣
———————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叶秋臣)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欢迎转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