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泉渊
有太多关于自由的感性谈论,以至于我们迷失了对自由本质的认识。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自由”一词寄托了众人的期待,每次人们谈起自由,眼神中充满了坚定的执着,使得自由成了不受限制的疯狂野兽——忽略了世界上的自由,仅仅是相对而已。
究竟何为自由,自由意味着什么?
叔本华将自由区分为三类:自然的自由,智力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
自然自由意味着物质障碍的不存在,人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在物质自然中,随心所欲。
智力的自由指的是思维上的自由,我们所能拥有的想象力尽管以来物质自然建立起来,却依旧能够享受无尽的想象空间。
道德的自由依附于自然的自由,将人们约束在一定的规范、心灵和动机之内。
生而无人,无法摆脱其中的限制,正因如此,人的自由并不是毫无约束的,而是早早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个范围更是因各地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感性者对于自由的粗暴了解导致了众多不必要的纷争与暴力。所谓大破大立,意味着人拥有了更大的自由过后,应当建立相对应的秩序,使之回归平衡。然而,感性者执着于追求不受任何约束、随心所欲的自由,忽略了自由背后的代价,最终毁了自由一词的内涵。自由或许在个体体验上带来了极大的满足,却导致无秩序的混乱,只破不立的自由不过是人类幼稚的游戏罢了。
自由的范围,首先限制在物质自然之间,随后限制在人的脑海之中,再者限制于人与人编织而成的庞大社会中。自由实则上是人们在受到多重束缚后所拥有的选择权力,尽管选择权在人们手上,人们依旧认为这不足够,因此,人们选择为了自由而战,从而获得更多关于自由的选择权。
自由并没有什么特定的目标,自由只不过赋予人们选择的权力。当一个人在无聊枯燥的世界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且这份选择不受到其他人的干扰,便是一种自由。
君不见,多少高喊自由口号的斗士,一点自由的心态都没有。坚定地认为某样东西是正确的,他人若没有在选择同样东西,他便会招致恶毒的谩骂。自由应当给予每种选择一定的空间,假自由者只需他人选择与他一样的东西,绝不准异类的出现,可见此份自由早已暗藏了多少的自私与欲望。
自由与正义等一系列高尚品格无可避免地沦为各种私欲的幌子,以至于人们着眼于虚无飘渺的“无所阻挡”、“随心所欲”中,只破不立,沦为掀起政治狂潮的催化剂,是自由的失衡。
在高喊自由之前,人们是否停下来想想,这份自由是为了什么?这份自由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这份自由的意义何在呢?当人们选择追求一份自由,必然有需要捍卫的事物,有需要付出的代价,再获得那份自由后重新建立起来的秩序,便是追逐自由的意义所在——拥有一份选择的权力,便拥有一份相对应的责任。
每个人所拥有的自由,便是他能够做出自我的选择并加以承担,而他人绝不会因为他选择的异类而加以否定。很多时候,自由又是一种反抗,在众多同质化的轨迹中,选择一条没有人走到的道路。此时此刻的自由成了一种创造,对旧事物的反抗,对未来存在的可能性的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往往愿意为了更大的利益放弃自由的选择权力,成为利益的一部分,当下众生,无不在各种诱惑中苦苦追寻自由。实际上,他们不过在考量之下,拱手让出自由换取更多的生存资源罢了。
实则,自由是一种动态平衡,人们愿意为此付出代价,承当责任,所拥有的自由就更进一步,进而拥有更多的选择,在新的秩序下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由此,是否可以看出自由的终极意义所在呢?
201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