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年前的三月,海子在河北山海关卧轨自杀,带着对诗歌精神的信念走入诗歌,走入永恒。
可能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海子的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关于海子的自杀,有这么一个说法,据海子生前的好友透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的爱情生活。
海子自杀前见到了自己的初恋女友,这个来自内蒙古的姑娘曾经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特别喜欢海子的诗,二人亦师亦友,海子为她写了很多的爱情诗,有时候发起疯来一封情书能写到两万字以上。
后来两人分手了,分手的原因不得而知,不过海子那种天马行空的诗歌,以及他充满神性体验色彩的理想主义观念,需要一定的悟性和灵性,要不很难做到喜欢。
而且这个女孩可不仅仅是个诗歌发烧友,她有那种潜在的务实和人情的练达,后来去了深圳发展,继而去了国外,既能心怀浪漫,也能回归现实,与海子这种沉醉于自己诗歌的诗人可能注定走不到一起。
咱们还有个著名的朦胧诗人,携妻子跑到海外小岛过逍遥日子,因为违反当地法律限制,直接把门下驯养的二百余只无辜小鸡戮杀,眼看忽悠不住老婆时只好挥斧相向。诗人因其才华易于蒙蔽女人善感之心,不过形而上的哲思和吟风弄月的才情收获不了一份踏实的爱情。
话说回来,这个女孩是海子一生深爱的人,海子见到她时,她已经在深圳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对海子的态度也很冷淡。那天晚上,回去的海子和同事喝了很多酒,喝醉了的他讲了好多自己和那个女孩曾经的故事。
第二天,海子问同事,自己是不是说了不该说的话,同事说没有,但海子却坚信自己说了很多伤害那个女孩的话,他万分自责,不能自我原谅,觉得对不起自己深爱的人。
这就是海子,纯洁简单却偏执敏感,通过这件事,也能间接看出点他最后选择自我毁灭的原因。
莎士比亚说过一句话:“让我们不要用过去的哀悉拖累我们的记忆”。有些过往忘记了它而微笑,远胜于记住它而愁苦。
毕淑敏在《非洲三万里》写过一则见闻叫:“索韦托买不到那张明信片”。
索韦托是南非最大的贫民窟,曾以贫穷和暴力闻名于世,它凝聚着黑人们的血泪,一如耶路撒冷的哭墙,诉说着了一个民族的悲惨历史。
在索韦托发生过一次惨案,当时白人控制的政府实行种族隔离制度,在黑人中强制推行政府使用的南非荷兰语,索韦托的黑人学生发起抗议,白人警察向手无寸铁的黑人学生开枪,第一周就有160多名黑人死亡。
一名叫尼兹马的新闻记者不顾安危拍下了一张震惊中外的照片:“一名黑人男青年怀抱着一个已经死去的黑人小男孩在奔跑,旁边是一个痛不欲生的黑人女孩,他们的身后是无数愤怒咆哮的黑人青年”。
死去的小男孩叫海克特·皮特森,是被杀害的第一个死难者,旁边的女孩是他的姐姐。
后来这里以海克特·皮特森的名字竖起了纪念碑,建立了纪念馆,他的姐姐当了馆长。
但是在索韦托却买不到上述场景的明信片,虽然它是那么有名,那么震撼,那么值得人们铭记。
海克特·皮特森的姐姐在每次为游客做完讲解后,游客向她表示同情和安慰时,她只是淡淡地说句:“一切都过去了”。
这也是那张可以成为索韦托标志的明信片买不到的原因,当地人解释道,那些照片非常震撼,如果总看着它,人往往会沉浸在历史的冲突中,活在仇恨里。希望走出这里,大家就放下过往,继续开始新的生活。
不忘记历史,但也绝不会整日重温噩梦,让旧伤口翻涌作痛,即使曾经苦难深重、撕裂血腥,但如果总是耿耿于怀,宽恕便难以成立。
此事已结束,共同迈步向前吧。
不过有时候人面对一些事情,哪怕它已经过去了很久,但那些遗憾、怨愤、悔恨、焦虑、罪恶感却仍活跃在脑海里,既往情境中的艰难和创伤仍栩栩如生,于是总是坠入曾经的阴影,悲痛难忍,难以自拔。
如若这样,伤口永远不会愈合,心灵永远得不到安抚,哪里会有春暖花开的日子。
心理学有个“格式塔疗法”,让人们注重活在当下,去好好学习、认识、感受目前的一切,而不是沉湎往事。
生活中,有一种健忘是高贵的,就是它不记旧恶,就如那首小诗说的:
花开季节过了,玉蜂可别惆怅;
相恋缘分尽了,我也并不悲伤。
万物有时,离别有时,相爱有时,惜别亦有时,如果永远也不肯忘记过去,如果一直恋恋不舍,那就永远看不见晴空。
忘掉那些纠缠的过往,勇敢前行,温柔对待,自有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