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网上有个特别火的段子,在上海月入3万却感到十分焦虑,当时最火的一个回答就是这是因为你的收入姿势不对。如果三万的构成是一万工资,加四套房产生的租金两万,你绝对不会这么焦虑。虽然这是一种调侃,但是背后却有现实的烙印。
我们首先看在上海月入3万在上海是什么样的概念?
(数据来源于:上海统计局)
在2400多万人口的大上海,月入3万属于前3.5%的高收入人群,从这个角度看,月入3万也算是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了。于是很多媒体开始大作文章,许多知名媒体毫无疑问是要抢热点的,于是有一篇名为“月入3万的金领还不如月入1万的扫地大妈有安全感”走红朋友圈。深入读下去才发现原来月入5000的扫地大妈还有四套房每个月能产生租金2万5,一个月入1万的自媒体人还能够每个月获得2万的广告收入。一个中年大叔在国企上班,他购买的基金还能每个月产生2万的收入。这些人月薪均不如那位3万的金领,但是实质上收入也有3万的人却生活的比纯粹靠上班获得3万月薪的金领要生活的更加滋润。
乍看起来,逻辑十分通畅,其文章就是要强调人的收入共有三种:劳务性收入+资产性收入+投资性收入,这个观点绝对没有错,在当今的社会,物质压力十分巨大,只有劳动性收入是万万不行的,停止工作即是收入停止。
所以我们要增加资产性收入,比如房产,车产类型的收入,尤其是在楼市暴涨之后,通过房产出租和房产买卖增值获取的收入。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增加投资型收入,主要就是指用流动资产进行投资所获得的资本收益。比如:投资股票、投资基金等。华为一名程序员丢了工作之后,面临着供不起房,养不起小孩的辛酸故事,这就是劳动性收入的真相,一旦身体停止工作,或者由于大病压垮了自己,个人收入即全部停止。
所以,前段时间很多财经大V就开始呼吁广大群众务必要开始重视资产性收入和投资型收入。确实,这种呼吁并没有错。但是他们没有说明一个因果关系,扫地的阿姨是上海本地人,在华泾东湾村有四套房,这笔财产带有强烈的继承属性与时代属性。
这个月入两万的自媒体人曾经在南方晚报有多年的编辑经验,而他靠自媒体月入两万,也主要是因为他具备广大的媒体资源。这些资源能够让他半年就能涨粉8万。
国企大叔每个月靠基金收入都能有2万的收入,那是因为你不知道他做基金组合的总资产接近100万,而这100万是靠他之前的房产增值所获得的,而这房子的首付是他靠存了5年的本金50万牛市投资股票所赚的。
人总喜欢只看重结果,而不去关心过程,如果把达到上述扫地阿姨、自媒体人、国企大叔这种理想中产生活为目标。那我们要最起码分三步来达到该目标。
第一步:找到并稳定甚至扩展收入来源。
第二步:积累到相应的目标资金。
第三步:学会配置资产和投资理财(也常常融合于第一步和第二步)。
而很多财经媒体在阐述问题的时候,默认读者已经走在第二步和第三步之间,这就是大部分鸡汤文是伪命题的原因。
中国绝大部分的人都介于第一步和第二步之间,我们要想的是怎么样扩展收入来源,同样稳定其收入,目的就只有一个:形成财富的原始积累,这一过程钱的累积十分机械,增加收入,依靠时间的积累,积累自己的财富到达一个目标值。身边不乏有很多走捷径,在还没有多少本金和稳定收入的情况下,就贸然信奉“投资理财通往财富自由”之类的言论,最后由于缺少抵抗投资风险的能力亏的身无分文。
没有足够的本金和好的收入几乎不太可能大展拳脚的配置资产和投资理财。那么我们该如何稳定并扩大收入来源。即如何开源的问题:前面我们提到人有三种类型的收入,现在分析过来,我想大家应该很清楚,资产性收入和投资型收入是以劳动性收入为基础的,那么我们的矛盾即如何增加劳动性收入。
仅仅只有一份工作是万万不行的。要在可支配时间内,让另外一份或几份工作为自己产生收益。这份其他的工作并不会占据你太多时间和精力,但是能让你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合理的收入。
据调查,中国大陆人平均每个人做0.9份工作,而中国香港人平均每个人做2.2份工作,前者的平均月薪为4166元,而香港人的平均月薪为16155元。要说明的是,笔者在这里提到的多打一份工作并不是让你为了这份工作而额外付出8小时的工作时间,而是在你每一天的保证睡眠、保证休息,并且不降低生活质量的前提下用可支配的时间进行其他的工作。
前面,笔者真是原创性的帮大家分析了收入增长的来龙去脉,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笔者(v:iFXChen)出社会就一直从事网络站长工作,但是由于站长本身竞争非常激烈,所以在从业期间也尝试过许多工作,前几年的年收入一直只有20万左右,目前年薪70万,同样是抓住了互联网分享经济的风口,对本文有兴趣的可以在评论处相互交流!